兖州市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济南千佛山上有泉吗济南市文化和旅游局
TUhjnbcbe - 2022/9/27 1:33:00

“千佛山上有泉吗?”

笔者曾以此询问一位有些年纪的济南老乡。

想不到得到的回答是:“不太清楚”,稍会儿,又补充:“没听说有泉呀!”

这答案令人大失所望。

千佛山上不仅有泉,而且不止一处。

摄影:诸葛视界

上篇:古韵悠悠说龙泉

之一:龙泉与龙泉洞

千佛山上最为著名的泉为龙泉,它在龙泉洞中。

据《济南泉水志·泉水揽胜》“龙泉”条:

“位于千佛山兴国禅寺西门内南侧龙泉洞内。据《历》载:龙泉‘冬夏不竭,味甚甘,煮茗堪比雪水。’泉水出露形态为渗流。泉池呈深潭状,不规则形。龙泉洞口上方,为篆体‘龙泉洞’石刻,为当代书法家任晓麓题书。洞内南侧石壁上镌有多尊隋代石佛。佛像下有一小门。门内是垂直深潭,面积十余平方米,水深二米。潭水清澈见底,四季不涸。洞壁布满藓苔,粒粒水珠,纷纷滑下,夜深人静,可闻叮咚之声,如同珠落玉盘,极富琴韵。炎热登山,走进洞内,凉气袭人,倍感清爽。龙泉水质甘美,昔日寺内僧人即取此水烹茶为饮。”

《济南泉水志》还在介绍中引用了明人刘敕与清人刘大绅的诗各一首。刘大绅《咏龙泉洞》云:

千尺高岩万树林,时时洞口老龙吟。

不知几夜清秋雨,并作寒泉一水深。

遗憾的是,即便知道有龙泉存在的济南人,也大多不会明白此泉的价值与身份。

《济南泉水志》对龙泉介绍较为详尽,但有遗珠之憾。

今据笔者所见文献及现场勘查,详说于后。

之二:龙泉洞即历下十六景之“石洞绝尘”

最重要的,龙泉与龙泉洞,乃是古代济南的“历下十六景”之一的“石洞绝尘”,而被历史遗忘至今。

书影:(明)刘敕《历下十六景》

不惟在一切介绍千佛山的书籍作品中,甚至在济南府县志(主要是清代)、《济南泉水志》等济南地方志乘及泉水典籍中,也只字未见提起。

龙泉与龙泉洞,一个作为“历下十六景”的济南重要的文化景观,竟然被遗忘了数百年之久。

龙泉洞作为历下十六景之一,出自明人刘敕所纂《历卷十五·景物考》,而介绍较为简略,详见于刘敕《历下十六景》一书,除却介绍且有数量不菲的配诗。据该书对十六景之五《石洞绝尘千佛山》的解说:

“此山去城市仅五里许,翠柏苍松,蒙峰翳谷,奇根古干与石交生,一刹悬之山腰,境界清绝,殿侧一泉,其清冽可涤烦肠;稍上,石洞幽深,真一尘不到处也。”

此后人们对此段文字有误读,问题可能出在“稍上”二字上。

因为有一个“稍上”,于是后人就到龙泉洞的上面去寻找石洞了,哪里会有呢?因为“石洞绝尘”本就指的是这龙泉洞呀!正因为泉、洞一体,而下面(稍下)是泉,泉上面(稍上)是洞,所以这里才会一尘不到呀!

这是有诸多的文献依据的。看刘敕收在《历下十六景》中的咏唱“石洞绝尘”的诗作,如边贡的“洞泉秋不冷,好与濯尘缨”(《九日登千佛山》),范瑟的“入寺松阴摇凤岭,寻泉洞口见龙湫”(《春日游千佛山》)等等,便全部收录的都是描绘龙泉与龙泉洞的诗作。

可惜的是,这刘敕《历下十六景》一书,作为明代万历年间的古籍,以前很少有人见到过,更何谈阅读。

被冷落的龙泉!

一个好大的历史名泉!

龙泉(洞)丢失了它的历下十六景即济南十六景身份,那不惟是龙泉、也是千佛山的大损失。

摄影:斩云剑

之三:龙泉审美

明代,龙泉洞能够进入“历下(济南)十六景”的行列,可不是浪得虚名。这是由它独特的审美品质决定的。

龙泉历史悠久,与人类宗教文化相互映照。龙泉洞内有石刻佛像多尊,其中最早者,为隋代开皇七年()所造,此亦可见,龙泉及龙泉洞进入人的视野,为人们所知所用,距今已有近年的历史了。

兴国寺,旧名千佛寺,一般认为建于唐贞观(——)年间。这就是说,名刹、寺僧与龙泉相依相伴的历史,亦有接近年的历史了。

然而,龙泉的赫赫名声还在于它作为一处文化景观的审美价值。明万历二十六年青州状元、官至吏部尚书的赵秉忠(字季卿)有《游千佛山》诗:

空翠苍茫出化城,诸天历历接云平。

龙泉乍涌千岩湿,佛日高悬百雉明。

槛外松花清客思,坐中梵语带潮声。

若非尽去因缘识,谁解青莲足下生。

乾隆《历城县志·山水考二》

由诗中“龙泉乍涌千岩湿,佛日高悬百雉明”可知,明代龙泉不惟水况良好,且带动了整座青山的氛围与绿化。诗中的龙泉乍涌造成的“千岩湿”“空翠苍茫”,甚至连梵语都带有“潮声”的生动感觉,是对龙泉景致及价值再好不过的说明。

明代嘉靖末年山东按察副使樊献科(字文叔,号斗山)则写有《登千佛山记》,其中记道:

“巅岩凿佛像……近岩下石洞奥窔,中有池丈许,深碧不可测,游人多饮而甘之。洞口有门,题曰:龙泉洞。洞之前为对华亭。”

龙泉的位置、形状、大小、颜色等,一目了然,“深碧不可测”,多见其清澈深邃,“游人多饮而甘之”,足见其水味之美。

清初,有顺治九年进士、官至河南道御史的浙江诸暨诗人余缙(字仲绅,号浣公)来游山左,为济南美姿所感染,写下《历下游记》一文,其中有记叙千佛山的段落:

“道傍有龙井洞,阔如车辐,偻而入,泉冷如鑑,寒甘湛溢,不下吾乡虎跑。”

诗人说,龙泉之水味“泉冷如鑑,寒甘湛溢”,不在他们老家著名的虎跑泉味道之下。接下来,余缙写到了龙泉洞口处的一处胜景:

“洞口有石,横亘如额,苍紫异状。山僧云:以井水沃之,可照数十里。予试之,则华不注、鹊山皆入影如画,群游者拊掌称绝。此庚戌九月事也。”

见《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山川典》第二十三卷

书影:余缙《历下游记》

石头而有镜子的功能,且能远照数十里,数十里之外的华不注、鹊山在石镜下一目了然,入影如画,你说怪也不怪!余缙显然被此奇景深深打动,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更怕说出来别人不信,所以,他要郑重其事地拉出同游者作证(“群游者拊掌称绝”),并且记下游山观景的日子来(“此庚戌九月事也”)。

其实,余缙先生大可不必担心,因为见到过此景的人太多了,而且都有诗文记载。济南人称此石为“石镜”“神镜”。

我们且看清代康熙年间诗人顾嗣立的《石镜在龙泉洞》诗:

石镜相传在武都,龙泉忽见映冰壶。

晶光更胜新磨出,一朵华不入画图。

道光刻本《秀野草堂诗集六十六卷》卷六十三

顾嗣立(——)字侠君,号闾丘,江苏长洲人。康熙五十一年特赐进士,官知县。著有《闾丘诗集》、《秀野草堂诗集》、《大小雅堂诗集》等。

“晶光更胜新磨出,一朵华不入画图”,由此可知,石镜可照数十里,华不注、鹊山皆入其中,且清晰如画,断非虚语。独不知,后来这宝贝石镜流落何处?

书影:顾嗣立《石镜》诗

之四:边贡与龙泉

谈到千佛山,谈到龙泉,有一位济南先贤不能不提,他就是边贡。

明代,与千佛山、与龙泉有过亲密接触且有诗作品题的名人雅士与高官显宦甚多,笔者单单挑出边华泉先生,足见他与千佛山龙泉有着非同一般的特殊关系。

边贡(——)字庭实,号华泉。山东济南人。明弘治九年进士,累官至南京户部尚书。明代前七子之一,又与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并称“弘正四杰”,是明代享誉诗坛的大诗人之一。

正德十二年()十二月,42岁的边贡在河南提学副使任上,母亲董氏病卒。第二年春二月,边贡扶母柩归济南。路上,边贡哀伤地作《春暮》一诗,有“骨肉俱零落,还家不似归”之叹。原来是,边贡父亲边节卒于正德六年,弟边赋又卒于正德八年。接连不断的骨肉离散,使边贡精神上已不堪重负。

自正德十三年处至正德十六年底,将近四年的时间,边贡在济南居家丁母忧,在父老乡亲和家乡山水的抚慰下,其心灵创伤得以痊愈。

边贡曾骄傲地吟唱:“我济富山水,人称名士乡。”(边贡《春日卧病寄刘子希尹王子孟宣》)而千佛山,乃是边贡的至爱之一。

边贡诸多的吟唱济南山水的诗作,大多作于这些年间。在《边华泉集八卷边华泉集稿六卷》中,他的千佛山诗计有11首,分别为《九日登千佛山寺五首》《十月六日游千佛山寺》《入寺》《出寺》《三月三日陪藩臬诸公登千佛山寺》《八月二十日游千佛山寺二首》,再加上刘敕《历下十六景》所收录(《边华泉集八卷》未见)的六首,边贡的千佛山诗竟有17首之多,这见出边贡与千佛山的情感,也见出千佛山在明代香火之盛。

边贡的千佛山诗有不少写到龙泉,如《九日登千佛山五首》之二:

亭午客先集,怜余迟出城。

吏当青塔候,僧下碧山迎。

弈谱传新势,骚坛讲旧盟。

洞泉秋不冷,好共濯尘缨。

清康熙刻本《边华泉集八卷边华泉集稿六卷》卷四

摄影:王琴

在这首诗里,诗人写龙泉,用了“洞泉秋不冷,好共濯尘缨”的说法。这有两层含义,一是表层的,即是指龙泉水温,泉水由地底涌出,故冬暖夏凉;二是深层即象征意义:人们经常来看泉,共同洗濯尘缨,人来人往,十分热络,故曰不冷。

细心的读者想必已经注意到,边贡的千佛山诗,诗题大都在千佛山后有一“寺”字,这说明边贡每次登山目的地大约都在兴国禅寺,说明他与长老的关系非同一般。我们可以看看他的《朱吴二丈同过对华亭仍攀东岩稍憩》:

岩风时引客,徙坐更开襟。

华岫张筵入,香泉洗盏临。

尊空衔石影,松古和龙吟。

还欲穷幽胜,相携蹑磴寻。

万历刻本《历下十六景·石洞绝尘》

原来是,边贡每次登山,与之相熟的山僧早已备好茗茶伺候,用的自然是上好的龙泉水。边贡将其称为“香泉”(“香泉洗盏临”),足见他对龙泉水味的喜爱与欣赏。朋友们一道饮罢龙泉浸泡的茶水,精力恢复,信心大增,又相约一道攀登顶峰,一穷幽胜。

千佛山,因为距离济南城实在近的缘故,济南人都亲切地将它称为“南山”或“家山”,它境界清绝,是真正的城市之山林,在这里品茗观景,实在是人生一大享受。边贡在其诗里精妙地展示了自己的这一感觉,如《同镇山、霁寰二丈游山》:

出郭偕双彦,登岩扣梵筵。

松阴石洞外,花雨佛楼前。

济水东流合,华峰北斗连。

照临齐地小,共览一灯然。

万历刻本《历下十六景·石洞绝尘》

又如《春日再游》(二首之二):

谷口莺初啭,亭中花正明。

泉声鸣夜雨,野色带秋晴。

趺坐随僧定,长歌绕树行。

暂因人吏散,一寄薜萝情。

万历刻本《历下十六景·石洞绝尘》

松阴石洞,花雨佛楼,莺啼鸟啭,野色秋晴,此为眼前之美景;千佛山更为动人的景致是秋眺望远:登山瞩目,近则城河染碧,柔柳万家,远则鹊华烟雨,*河一线,真的是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上世纪三十年代,老舍登上千佛山时便感慨万端地说:“城河带柳,远水生烟,鹊华对立,夹卫大河,是何等气象。”

看看边贡的诗:“济水东流合,华峰北斗连。照临齐地小,共览一灯然。”是何等相似,真英雄所见也。

之五:清代之龙泉

清代,龙泉的水况大不如前;然其声名却有增无减。

这主要是千佛山以其靠近城市的地理优势,逐渐取代华不注成为济南第一名山,来此游山的人们日益增多。而龙泉正处于山半腰的兴国禅寺,人们观光、休憩都在此处;山僧热情待客,每每以龙泉水烹茶侍候。

再是清帝乾隆东巡来此游览,其《千佛山极目》诗的影响,此诗专门写到并加赞美千佛山之龙泉(“其下有空洞,淙淙出乳窦”)。乾隆诗作虽然写得不怎么样,然其身份所在,到处碑刻俨然,而其武英殿刻本诗集发行更是天下一尊畅通无阻,谁人能与比肩?故其影响不容小觑。

千佛山上乾隆碑刻《千佛山极目》诗

据笔者不完全统计,清代的千佛山泉水诗(写千佛山写到泉水或直接以千佛山泉如龙泉、一指泉作为诗题的诗作),有88首之多。其中,写龙泉的诗接近80首。

清初,著名诗人施闰章、余缙、田雯、孙蕙、王苹、李兴祖等,均有龙泉诗。如施闰章诗:“梦吸南山石窟泉,重来亭馆拂青天”(《千佛山在历城》),孙蕙诗:“思从慧业诸缘减,碧乳香寒石窟闻”(《登千佛山绝顶二首》之二)等,大多书写龙泉“芸豆藏冰雪”“渊渟岩洞幽”的独特清幽之美,借以表达诗人不慕名利的林泉樵牧之情怀。

这其间一个令人注目的现象是词作的涌现,如蒋士铨《虞美人·八月二十五日游城南千佛山》、彭云鹤《木兰花慢·忆千佛山》、侯功震《一剪梅·题千佛山》等,诗人运用多种形式抒发感受,展示千佛山及山泉之美,不仅有诗,我们且看侯功震的《一剪梅·题千佛山》:

佛山秀雅赛蓬瀛,一壁泉声,四壁松声。寻芳拾翠喜天明,花影斜横,柳影垂清。僧闲无事共楸枰。半是诗盟,半是酒盟。逍遥世外过浮生,荣也休惊,辱也休惊。

一壁泉声,四壁松声,花影斜横,柳影垂清,再好不过地展示了龙泉及周围环境清幽秀雅之美。侯功震(生卒年不详),字百里。济南府历城人。道光二十九年()举人。工诗。著有《侯百里囊中集》。

摄影:王琴

清代吟唱龙泉的诗人,值得一提的还有刘大绅与李西堂。

刘大绅(—),字寄庵。清代云南宁州(今华宁)人,乾隆三十七年()进士,官山东新城、曹县、朝城知县,署武定州同知,*绩斐然。曾以事罢职遣戍,新城、曹县两县人出资请赎,得归。离任日“送者雨泣,皆呼青天”。好读书,昼夜不辍。善书、工诗。有《寄庵诗文钞》《明湖诗草》《潭西草》等。

刘大绅对济南有着深厚的情感,他写过很多吟诵济南历史风物的诗。其《佛峪》诗提出林汲泉与周永年“人地相成”的观点,笔者叹为“知言”(刘氏《佛峪》作于乾隆五十七年,此时周永年读书隐居之林汲泉侧,已被尊为大儒读书处。人地相成,洵为卓见)而他的千佛山诗亦不减风采。且看上面所引其《龙泉洞》:

千尺高岩万树林,时时洞口老龙吟。

不知几夜清秋雨,并作寒泉一水深。

民国续修《历城县志·山水考三》

诗作紧扣龙泉中“龙”的意象,豪迈劲健,然而后两句却又柔肠百转,细腻贴切地发问:“不知几夜清秋雨,并作寒泉一水深”,此深谙诗艺之刚柔相济、抑扬相生之道也,非大家不能为。

书影:刘大绅《寄庵诗文钞》

再看其《千佛山放歌》:

胡不登山策怒马,蹈忽岩峦在足下。

胡不饮酒尽大斗,挥霍风云半醉后。

胡为纷纷起百感,且上空亭试一览。

渴吞半掬龙泉甘,饱看千尊佛影淡。

飘然跨鹤海东来,剑光闪烁生风雷。

不觉低头自下拜,琼浆乞我三四杯。

我愿相从海上去,云为车马风为御。

世间五岳如蚁封,醉卧十洲最深处。

蓬莱清浅行扬尘,回头笑语尘中人。

佞佛求仙无不可,登山饮酒休吾嗔。

民国续修《历城县志·山水考三》

什么叫气吞山河,飞兔流星;什么叫奇思妙想,超山越海,这就是的。诗人以为不如此,不能表达他对于千佛山、龙泉洞的深切感受,正是在这种超常规、超现实的表述里,读者方才获得了真实的艺术的全新体验。

书影:李西堂《晚悔堂诗集》

而另一位诗人李西堂则以众多诗作的轻巧灵动,表达了他感受中的千佛山泉,其《秋日登千佛山》云:

瑟瑟佛山秋,风回涧壑幽。

峦峰红树里,野寺白云头。

虫语凄樵径,钟声出佛楼。

老僧偏好事,导我听泉流。

李西堂(生卒年不详),字春池。清代兖州府滋阳县(今兖州市)人。诸生。著有《晚悔堂诗集》。

地位不高,名气不大,而诗的优劣,是最不能以地位、名气论的。

(未完待续)

作者:侯林侯环

来源:风香历下

1
查看完整版本: 济南千佛山上有泉吗济南市文化和旅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