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红色故事,守初心使命。这里是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史直播间》。本节目由中共山东省委省直机关工委、中共山东省委*史研究院(山东省地方史志研究院)与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联合主办,今天已经是第3期。欢迎宣讲嘉宾:邱从强老师。
邱从强:中共山东省委*史研究院科研管理处副处长,山东省历史学会理事,省委*史研究院*史国史宣讲团成员,多次在大众网、电视台、高校等作过*史宣讲,多年从事山东地方*史的研究,参与编写过《中国共产*山东历史》第一、二卷,《中共山东编年史》,《中共山东历史简明读本》等,发表论文50余篇。
邱从强老师今天的宣讲主题是:解放战争中的山东“关键词”
主持人:邱老师,您是山东的*史专家。72年前的今天,咱们济南正是炮声隆隆、战火纷飞,这里正在进行一场重大战役。而正是这一战役,揭开了解放战争战略决战的序幕。请您谈谈解放战争的有关情况。
邱从强:解放战争,又称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是人民解放*在中国共产*的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援下,为推翻国民*反动统治、解放全中国而进行的战争。抗战胜利后,中国需要休养生息,中国人民渴望和平。但是,国民*不顾全国人民的反对,以年6月大举围攻中原解放区为标志,悍然发动全面内战,解放战争由此而爆发。最后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就是推翻了国民*蒋介石为代表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中国历史开始了新的纪元。
解放战争在古今中外的战争史上创造了很多奇迹。
比如说,歼敌数量上的奇迹。从年6月到年6月,四年间歼敌万,这个数字确实惊人。仅就发生在咱们山东的莱芜战役来讲,三天歼敌5.6万。王耀武,当时的国民*第二绥靖区司令兼山东省*府主席。他说了这么一句话:“五万多人,不知不觉在三天就被消灭光了,老子就是放五万头猪在那里,叫共*抓,三天也抓不光呀!”从王耀武的这句话中,可以看出,这个老王是何等郁闷。
比如说,战争进程上的奇迹。蒋介石起初“信心爆棚”,声称只要3到6个月就能旗开得胜,结果遭到“打脸”的,反倒是自己一败涂地,这让他百思不得其解。同样,也出乎毛泽东的预料,他认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但要打死这只“纸老虎”,大概要用五年的时间,他没想到三年就“OK”了。用现在的说话,就是“幸福来得太突然”。
比如说,战争结局上的奇迹。起初,国民*无论是在*队数量、*事装备、物资保障,还是在外来援助等方面,都占有绝对优势,不但不“不差钱”,而且还比较“豪横”。相反,按毛泽东的话说,解放*只有几十万条破枪,主要还是从日*、伪*手里缴获的,力量悬殊太大,根本不在同一起跑线上。但最后是,国民*败得那是一塌糊涂,共产*胜得那是相当精彩。常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其实,旁观者未必清,甚至连斯大林这个旁观者也不清楚。特别是淮海战役,共产*以60万对国民*的80万,最后赢得歼敌55.5万的胜利,歼敌人数超过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著名的莫斯科保卫战和库尔斯克会战。斯大林感到不可思议,在记事本上写到:“60万战胜80万,奇迹,真是奇迹!”
所以说,解放战争以其歼敌之多、进展之快、影响之广,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主持人:通过您的介绍,我们感受到了解放战争的气势磅礴、波澜壮阔。那么,作为*史资源大省,山东在解放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有哪些呢?
邱从强:写篇文章总要有几个“关键词”,既能提纲挈领,也能画龙点睛。如果要围绕山东在解放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写篇文章的话,我认为,至少要有三个“关键词”:“枢纽”、“战场”和“支前”。
首先看第一个关键词“枢纽”,指山东是全*全*北上南下的战略枢纽。
先说北上的战略枢纽。抗战胜利后,面对形势的发展,如何调整布局、使自己处于更为有利的战略地位,是中国共产*面临的紧迫任务。为此,年9月,中共中央作出“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部署,核心就是控制东北。控制东北那得需要部队、需要干部,从哪里抽调这些部队和干部呢?这样的地区首先要有足够的部队和干部可供抽调,同时距离东北还不能太远,因为要抢在国民*的前头,路上不能耽误时间。而山东恰恰具备了这次“闯关东”的天时、地利、人和。在进入东北的11万部队中,就有山东的7万,占到了64%。这7万人分三批奔赴东北,除第一批的部分部队从陆路出关外,大多数都是从海上运送过去的。
(山东部队在胶东乘船进*东北)
在挺进东北的2万名干部中,有山东的名干部,占到了30%。尽管当时山东正处于对日*大反攻的重要时刻,也很需要部队和干部,但只要是*中央一声令下,无论是山东分局书记罗荣桓这样的高级领导,还是杨子荣这样的普通战士,都义无反顾、坚决执行,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了大量的组织动员和后勤保障工作,这也充分体现了山东*组织和人民群众顾全大局、听*召唤的特质。这与韩复榘那些视*队、地盘为立身之本的国民**阀部队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如果说这个“北上”山东是“出发地”的话,还有一个“北上”,那就是新四*的“北上”,山东就成了“目的地”。中共中央在集中力量争取东北的同时,还及时地将分散在南方的兵力集中到长江以北。这其中,新四*第2、第4、第7师主力,以及后来合编的新四*第一纵队、东江纵队等都转移到山东来了。新四*主力北移山东后,与没去东北、留在山东的部队组成山东野战*,后又与转移到山东的华中野战*组成华东野战*。山东成了华东地区*、*、*的指挥中心。
新四*战士大多数都是南方人,初到山东,遇到的首要问题就是生活不习惯,他们吃惯了大米,吃不惯咱们山东的煎饼卷大葱。起初,山东老百姓对新四*也不熟悉,感觉他们很“奇怪”:第一,新四*说南方话,北方人听不懂,感觉他们在说外语,像外国兵;第二,新四*中很多人都留着长头发,这与北方的平头短发有所不同,只有学校里的学生才留长发,又感觉他们像学生兵;第三,新四*中不少人盖着丝绸棉被,有的还穿着丝绸衬衣,这在北方只有地主老财的阔少爷们才穿,感觉他们又像少爷兵。在共同的革命目标面前,磨合期毕竟是短暂的。山东干部群众热情欢迎新四*,无微不至地照顾他们。
(临沂各界群众持旗欢迎新四*到来)
新四*也很快适应了山东的风土人情。正是因为有机的融合,才起到了“1+12”的效果。下面,再说南下的战略枢纽。在这里,我用一个事例来说明一下。粟裕,是著名的*事家,解放战争时期在山东发生的重大战役,大都是由他亲自指挥的。
(粟裕,曾任华东野战*副司令员,代司令员、代*委)
年上半年,中共中央曾3次命令粟裕率华东野战*的3个纵队跨过长江南下。粟裕认为条件不成熟、为时过早,并当面向毛泽东陈述理由,毛泽东最后采纳了他的建议。同年的9月24日,就在济南战役结束的当天,粟裕就给毛泽东发电,建议举行淮海战役。粟裕为什么之前力主延缓过江,而仅仅过了5个月,济南战役的炮火刚刚熄灭,就建议向南打淮海战役?原因就是:粟裕以*事战略家的眼光看到,济南战役后,山东基本得到解放,这就为解放*南下战略的实施提供了坚固可靠的后方。
所以说,解放战争时期,山东是开赴东北、转战华东、挺进中原、决战淮海、进*江南的战略枢纽。正如毛泽东后来所说:北占东北,南下长江,都主要依靠山东。
主持人:第二个关键词“战场”,肯定就是战争了。请您谈谈国共双方在山东地区的作战情况。
邱从强:战场打不赢,一切都归零。第二个关键词“战场”,指山东是国共双方激烈争夺的战略要地,是解放战争的主战场之一。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共举行过个战役,而发生在山东地区、全部由山东人民支援的战役就有23个,占全国战役总数的16.2%;23个战役歼敌71万人,占全国歼敌总数的近9%。
由于时间关系,不可能把这些战役都介绍一番。在这里,我归纳了几种类型,来看看咱们解放*战略战术的灵活性。
第一种是“摧城拔寨”型。这种类型的战役最多。定陶战役、鲁南战役、巨金鱼战役、泰蒙战役、南麻临朐战役、鲁西南战役、沙土集战役、胶东保卫战、周张战役、潍县战役、兖州战役、济南战役甚至包括长山岛战役等,都是这种类型的。就济南战役来说,济南本来就地形险要、易守难攻,国民*又耗费大量钢筋水泥,修筑了坚固的防御工事。例如,茂岭山、砚池山这两个防御工事完工后,国民*自己还专门用大炮轰炸了几次,看看它们是不是坚固,是不是“豆腐渣工程”,结果几发炮弹下去安然无恙,国民*这才放心。但是,这些防御工事,对已经具备强大攻坚能力的解放*来说,用一句歌词讲,那就是“天空飘来五个字,那都不是事”,经过八天八夜的激烈攻坚作战,就拿下了济南。王耀武化妆出逃,在寿光被俘获。
(华东野战*第九纵队突破济南东南城墙)
济南战役是蒋介石以大城市为主的“重点防御”体系总崩溃的开始。正如当时美联社的评论:“自今而后,共产*要到何处就到何处,要攻何城就攻何城,再没有什么阻挡了。”
第二种是“生死时速”型。好像有一部美国大片,就叫《生死时速》。这种类型的战役就是与敌人抢时间。最典型的就是孟良崮战役。整编第74师被包围在孟良崮后,在蒋介石的严令督促下,国民*各路援*迅速向孟良崮增援。华东野战*如果不能在最短时间内解决74师,敌人援*一到,就会形成反包围,俗称“包饺子”。这就是见证“时间就是生命”的时刻。陈毅、粟裕等华东野战*的指挥官们,显示出了“艺高人胆大”的一面,“百万*中取上将首级”,经过激烈鏖战,在可控的时间内消灭了74师,击毙师长张灵甫。
(华东野战*紧追退向孟良崮的74师)
我们常说: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如果说74师在孟良崮拼死抵抗还算“爷们”的话,张灵甫的那些救援他的队友们却很不“给力”,尽管最近的距离孟良崮仅有5公里左右,但就是突破不了华东野战*的包围圈,只能是望眼欲穿、用“眼神”来支援74师了,眼睁睁地看着74师在绝望中垂死挣扎。
第三种是“声东击西”型。这其实与古代的“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有点类似。最为典型的就是莱芜战役。国民*集中兵力,分南北两线夹攻华东野战*。面对这种形势,陈毅、粟裕指挥华东野战*主动放弃临沂,留部分兵力在南线抵抗,主力秘密北上,聚歼北线的李仙洲部。国民*所占领的临沂,只是一座空城,但他们发挥了自己的“强项”——谎报战绩,说华东野战*“伤亡惨重”“狼狈逃窜”,这种谎报恰恰被蒋介石信以为真。其实,国民*中也有明白人,面对华东野战*的突然“失联”,王耀武通过多种迹象判断,华东野战*并不是像他们所说的那样,它的目标是吃掉北线的李仙洲部,于是命令李仙洲后撤,但蒋介石坚决不同意后撤,无奈官大一级压死人,王耀武也没办法,李仙洲又继续南下,结果很快就被华东野战*包围在莱芜地区。正是由于蒋介石的瞎指挥,导致了国民*在莱芜战事上的失败。如果换作其他人,或许肠子都悔青了,但蒋介石打死不认这壶酒钱,认为是别人的责任,指责王耀武,撤换薛岳。薛岳是国民*中的抗日名将,具有一定的*事才能,此时却稀里糊涂、不明不白地成了“替罪羊”。
第四种是“敲山震虎”型。这种类型不多,主要指解放青岛的青即战役。在不能和平解放青岛的情况下,为保全青岛这座美丽的城市免受炮火的摧残,不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目标,只是进行威胁性攻击,迫使敌人知难而退,“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当然,这几种类型不是孤立的、割裂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很多战役都是这几种类型兼而有之,只不过有的类型体现得多、有的类型体现得相对少而已。
主持人:正如刚才您讲的,作为全国主战场之一,战役的频次和歼敌的数量是一个重要指标。除此之外,还有其他衡量的指标吗?
邱从强:除了大量歼敌外,山东在不同的战略阶段,都处在战略转折的起点上,关系到全国战略方针的实施,影响到全国战略部署的调整。
比如说,战略防御阶段,定陶、鲁南、莱芜等战役挫败了国民*的全面进攻。孟良崮战役又重创了国民*的重点进攻。在战争初期,究竟是内线歼敌还是外线出击,中央*委也经历过一个调整的过程。内线歼敌与外线出击各有利弊,内线歼敌的优势是熟悉地情,有群众基础,不利的是战火烧在自家院内;外线出击的利弊恰恰相反。而正是内线作战的定陶战役,为中央*委最后确立内线作战的方针提供了一个重要依据。
比如说,战略进攻阶段,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刘邓大*发起鲁西南战役,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陈毅、粟裕率领的陈粟大*,先是在鲁西南发起沙土集战役,随后越过陇海路南下豫皖苏,与刘邓、陈谢大*成“品”字形阵势,三*配合、逐鹿中原,加之其他战场相继由内线转向外线,解放战争形势开始发生根本性改变。
(解放*战略进攻形势示意图)
毛泽东对此高度评价。他说:“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百多年以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个事变一经发生,它就将必然地走向全国的胜利。”而这一历史性转折的前提,是刘邓、陈粟大*在鲁西南地区发起的战略进攻,打开了前门和通道。
比如说,战略决战阶段,济南战役揭开战略决战的序幕。随着济南战役的胜利,中共中央因势利导、当机立断,先后组织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国民*赖以维护其统治的主要*事力量基本上被摧毁,解放*“饮马长江”,全国处于革命胜利的前夜。
其实啊,还有一个参照,就是山东在国民*眼中的分量如何。首先,在蒋介石看来,中国共产*在关内有三个重要根据地:1.延安是*治根据地,那里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2.沂蒙山区是*事根据地,而在这里的华东野战*,被毛泽东称为解放战争第一年中“全国各区战绩最大的*队”。3.胶东是交通供应根据地,这一地区交通便利、人口众多、经济富庶。甭说,这一次蒋介石没看走眼,确实如此。蒋介石眼中的三个重要根据地,山东就占了两个。为此,他调集了约45万人,向山东解放区发起重点进攻,所用兵力,比重点进攻的另一个目标陕北还多出20万,可以说是下了“血本”的。其次,我们都知道,国民*有所谓的“五大主力”,是国民*精心打造的装备精良、战斗力强的五支部队。就是这么5支部队,就有3支用在了山东战场。这3支部队是整编第11师、第74师和第5*。它们都是牛气冲天,不可一世。比如说第74师,相当“高调”。当时就有这么一种说法:“有七十四师,就有国民*”,“有十个七十四师,就可以统一中国”。所以,当74师在孟良崮被歼灭后,蒋介石惊呼“这是我*剿匪以来,最可痛心、最可惋惜的一件事”,是“无可补偿的损失”。第三,国民*中也有一些*事人才,比如说胡琏,毛泽东对他有“狡如狐,猛如虎”的评价(南麻临朐战役以及后来的金门海战,解放*吃过他不少亏);比如说薛岳,前面也讲过,他是抗战期间国民*中歼灭日*最多的将领;比如说王耀武,他的老对手粟裕对他的评价是“蒋*中指挥较有才干者”。这些在国民*中出类拔萃、很有“范”的所谓“大咖们”,都在山东战场上登过台、亮过相。国民*如此“看得起”山东,从另一个角度也反映了山东解放战争主战场的地位。
主持人:正如您所讲,解放*在山东举行过多次战斗战役,歼灭了国民*的大量有生力量。取得这些胜利的保障是什么呢?
邱从强:炮声一响,*金万两。打仗会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非常“烧钱”。正是人民群众从各方面源源不断地支援前线,才使得解放战争雷霆万钧、凯歌行进。这就是我谈到的第三个“关键词”——支前。
解放战争中的山东人民,一面进行土改,一面发展生产,一面支援前线,齐鲁大地处处车轮滚滚、人欢马叫、碾磨飞转、担架如流。在这里,我仅谈谈山东老百姓支前的几个特点。
第一是“全面”。就是说山东支前不是局限于某一方面或某几个方面,而是全方位、立体的,涵盖物资供应、交通运输、伤员护理、修路架桥甚至是参*参战等全部内容。总之,只要是解放*所需、战争所要,山东都是“必须的”。据不完全统计,从年9月到年10月,山东有万人次支前,使用.8万辆大小车、76.5万头牲畜和43.3万副担架,将11亿斤粮食和大批*需物资运往前线,把20.4万名伤员运到后方。
第二是“全力”。就是说山东人民倾其所有、尽其所能,毁家纾难、勠力支前。“最后一碗米送去做*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装,最后一件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亲骨肉送去上战场。”正是山东老百姓全力支前的真实写照。就拿参*来说,过去老百姓认为: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不是走投无路或生计所迫,一般人是不愿意当兵的。总之,当兵不是高大上的职业。但在解放战争时期的山东,参*上前线却是“热门行业”。青壮年参*时披红戴花、骑马坐轿,群众敲锣打鼓、热烈欢送,父送子、妻送郎、兄弟争相上战场的感人事迹随处发生,借用现代网络术语来说,就是“网红爆盘”,“吸粉无数”。
(女青年为参*的男青年献花)
解放战争时期,山东有5次大规模的参*运动,有95万多人参*入伍。其中,第三野战*以山东兵为主力;鲁西、湖西、鲁西南地区是第二野战*的主要兵源地;前面讲到,挺进东北的7万山东兵,是第四野战*的绝对主力。在四大野战*中,只有第一野战*没有山东主力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