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袁隆平
“杂交水稻之父”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袁隆平,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祖籍江西德安,是世界著名的杂交水稻专家,是我国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为我国粮食生产和农业科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袁院士于年5月22日下午13:07分在长沙去世。
主题教育为了表达对“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爷爷的崇敬之情,孔子学府幼儿园的老师们给小朋友介绍了袁隆平爷爷的生平事迹和伟大贡献,一起学习袁爷爷不畏艰辛、大胆创新、勤俭节约的精神。
袁隆平爷爷是谁?
他是一个农民。
他是研究水稻的老爷爷。
我们一起看看袁隆平爷爷的故事吧!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
我有点想哭。
因为袁隆平爷爷太伟大了,他认真工作到91岁,他让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的端在自己的手中!
他应该去天堂了吧,应该还会在那里帮助别人吧!
袁隆平爷爷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利用杂交水稻优势的科学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为什么要缅怀袁隆平爷爷?
一直以来我们国家都面临着人口多、耕地少的现状,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对粮食的需求量自然也十分巨大,为了不让人民饿着肚子、吃了上顿没下顿,袁隆平爷爷秉持着“保障祖国粮食安全”的信念,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
他将一生扎根于稻田之间,攻克了曾经绊倒半个地球的难题,让上亿人摆脱饥饿。袁隆平爷爷将自己对祖国的热忱,结成了一串串饱满的稻穗,稻谷渺小,但撑起的却是一国之食。正是因为袁隆平爷爷的研发,让中国人牢牢端稳了“中国碗”,让“中国碗”里装满了中国粮。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时,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间,淡泊名利。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
袁爷爷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以苦为乐的敬业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小朋友们也要向袁爷爷学习,做一位在追梦路上永不停歇的勇者!
用光盘来致敬我要把饭吃完,不浪费。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乖乖吃饭的我们,就是对袁爷爷最好的怀念!
一日三餐,米香弥漫,饱食者应当常忆袁公
敬爱的袁隆平爷爷
我们想对您说
因为您
我们更加珍惜一粥一米
我们一定会节约粮食、乖乖吃饭
用光盘行动和健康成长
回报您的功勋
光盘行动倡议书
亲爱的老师、家长和小朋友们:
尊重劳动、珍惜粮食、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我们向全园师幼和家长发出倡议:
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携手共建勤俭节约、绿色环保的美丽家园,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大家一起向舌尖上的浪费说“不”。
一、理性消费,厉行节约
用餐点菜切合实际,摒弃“爱面子”、“讲排场”陋习,树立按需点菜、浪费可耻的观念,做到不剩饭、不剩菜、光盘行动,吃不完打包带走,提倡节俭、杜绝浪费。
二、树立榜样,以身作则
老师和家长要树立一个好榜样,吃多少盛多少,树立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厉行节约,杜绝浪费。
小朋友也要做一个“光盘行动”的先驱者,要做到不剩饭,知道农民伯伯的辛苦,懂得粮食的来之不易,我们要节约每一粒粮食,每一口饭菜。
三、争做“光盘行动”的践行者
家庭餐桌上,根据营养学合理荤素比例,按需要买菜、煮菜,以每顿饭家庭成员刚好吃完、吃饱为准。吃饭时吃多少盛多少,不扔剩饭剩菜。吃光碗里最后一粒米、盘里最后一棵菜。
在外吃饭,以“光盘”为荣,“剩宴”为耻。就餐点菜时,适度适量,吃饱为好。实在吃不了,记得“兜着走”。剩菜要打包,减少奢侈浪费,以节约为荣,浪费为耻。
四、争做“光盘行动”的推广者
有一种公益叫“光盘”,全园师幼不但要以一己之力行动做表率,更要以一己之宣传,争做“光盘行动”的推广使者,积极倡导节约文化,广泛宣传节约理念,从自己做起,带动身边的家人一起加入到“光盘行动”中来,都来做一名“节约达人”。
五、争做“光盘行动”的监督者
有一种习惯叫“光盘”,全园师幼要努力使自己的行动变成一种习惯,从幼儿园到社会,让自己的良好习惯成为一种生活态度,通过习惯的传递和传播,将节约习惯能延伸到校园各处,让更多的人向浪费说“不”。
希望全园师生和家长朋友们积极支持和响应光盘行动,珍惜粮食,文明就餐,做一个光荣的“光盘一族”,共同为建设文明、和谐、环保的社会环境作出自己的贡献。
“光盘”行动体现的是我们的基本素质和责任,让我们共同参与,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彼此影响、相互督促,一起对浪费现象说“不”,一起创建文明、和谐、环保的社会及家庭环境。光盘行动,从今天开始!
一粒种子改变世界-1-
初秋,医院里,有个小男孩出生了。父亲给他取名袁隆平。
-2-
小时候的袁隆平很调皮,充满好奇心。他喜欢追根究底,总能提出些让老师都不知道怎么回答的问题,老师常常说:“袁隆平,你别胡思乱想!”好奇的袁隆平才不听呢!没有答案?那就自己去寻找答案吧。
-3-
6岁那年,袁隆平和同学们去参观了一个非常美的园艺园。金*的梨子挂满枝头,紫红的葡萄垂在架子上,四处开满了鲜花。这个美丽的园艺场在袁隆平心中种下一个田园梦,从那时起,他就特别喜欢大自然,盼着长大以后能去学农。
-4-
长大以后,袁隆平圆了小时候的学农梦。年8月,他从农学院毕业,来到湖南一所偏远的农校工作。在这里,他不光教书,还带学生们做实验,为了帮农民提高粮食产量,他们研究红薯和南瓜。有一回,竟然种出了一个超级大红薯。
-5-
----年是困难时期,全国闹饥荒。袁隆平也挨了不少饿,靠吃野菜、树皮活命,由于营养不良,还得了水肿病。看着人们挨饿,袁隆平非常难过。他下决心要让人们吃饱饭。
-6-
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土豆是世界上五大主要粮食作物。当时,只有水稻在培育优质、高产的品种上停滞不前。而南方又主要以水稻为主食,急需提高水稻产量。袁隆平想啊想,满脑子都是高产水稻,有一天晚上,他想着想着,就进入了梦乡。他梦见,水稻长得像高粱那么高,颗粒像花生那么大,他和朋友们坐在稻穗下乘凉.......
-7-
这个美好的“禾下乘凉梦”给了袁隆平很大的鼓励。为了水稻增产,袁隆平不停地查资料、搞水稻直播试验。他还去向农民请教,当听说他们要翻身跃岭去别的村庄换稻种时,他十分好奇:“为什么要换种子呀?”农民说:“多施肥不如勤换种,这是老祖宗留下来的经验呀!袁老师,你要是能帮我们培育高产种子,那该多好呀!”袁隆平立刻意识到了农民们的迫切需求,那就是高产的水稻种子,他找到了努力的方向。
-8-
水稻是自花授粉的农作物,不需要外来的花粉,自己就能授精、结实。可是,该到哪里去寻找高产种子呢?只能向大自然这个神奇宝库求助。袁隆平不顾风吹日晒,常常只带点馒头和水,蹲在稻田里寻找长势特别好的水稻。一天、两天过去了,一星期、半个月过去了......袁隆平一无所获,可他不会轻易放弃。
-9-
终于,在观察了上万株水稻后。年7月的一天,袁隆平终于发现了一株长得特别好的水稻。他和助手惊喜地数来数去,枝稻穗上共有粒稻谷!他高兴极了,给它取名“鹤立鸡群”,不住地夸它:“真是个好妈妈呀!”
-10-
第二年,袁隆平满怀期待地撒下了“鹤立鸡群”的种子,种了多株。他认真观察、施肥、除草,天天盼着丰收。收获的季节到了,可稻株们的表现很不好。瞧!高的高,矮的矮,粗的粗,细的细,没有一株赶得上它们的妈妈。袁隆平很失望,他反复琢磨,“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11-
袁隆平一直不停地想啊想,反复地查资料。每天都去稻田里仔细观察,想弄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直到有一天,灵感突然来了,他意识到那株“鹤立鸡群”,是有杂种优势的天然杂交水稻。所以它的后代才会出现如此显著的性状分离。“大自然中出现天然杂交水稻很偶然,但我可以研究人工杂交水稻!”想到这里,袁隆平高兴地跳了起来,他要揭开杂交水稻的奥秘。
-12-
既然大自然中存在天然杂交水稻,那就一定存在天然“雄性败育”株。只要找到它,就能解决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难题。袁隆平和妻子、助手,不管高温酷暑,不怕刮风下雨。在茫茫稻田里一株一株地观察。这个不是,那个不对,在观察了14万株水稻后,他们终于找到了第一株天然雄性败育株。但太少了,不够做试验,他们只能继续找。在第三个年头,终于找到了6株天然雄性败育株。
-13-
越往南走,气温越高,水稻生长越快。为了加快研究速度,袁隆平和助手们在湖南、广东、海南等地不停往返。他们曾遭遇了很多困难,试验田的秧苗曾被人恶意拔光。地震和洪水差点毁了秧苗,反对杂交水稻研究的声音不时传来,好几年过去了,他们仍没有成功。
-14-
多年的失败让袁隆平逐渐意识到,他们用来做研究的水稻都是人工栽培水稻。近亲联姻,后代不好,他们决定去荒野里寻找天然雄性败有野生稻进行杂交研究。又是漫长的寻觅过程,直到年10月,在海南的一处荒野里,袁隆平的助手等人终于找到了1株天然雄性败育野生稻,身在北京的袁隆平飞一般地赶回海南,进行研究。后来,这株野生水稻被取名为“野败”,它成了杂交水稻的好妈妈。年,杂交水稻研究终于成功了。
-15-
杂交水稻成功地提高了水稻的产量,它解决了很多人吃不饱饭的问题。今天,杂交水稻的产量仍在不断提高,人们把杂交水稻称为“东方魔稻”,把袁隆平称为“杂交水稻之父”,全世界的人们都感激袁隆平。
-16-
这个一生从未停下脚步的老人,从来没忘记年轻时,那个美丽的“禾下乘凉梦”,为了这个梦,他仍在稻田里奔波…
他带着梦想的“种子”去了远方,却将优良的种子、创新与奋斗的“种子”留给了我们。
还没想好怎么和您告别,就到了说再见的时候。
敬爱的袁隆平爷爷,请您放心,我们不会辜负您的期望,定当碗里有饭,心里有梦,眼里有光,奋发图强,永不止步!
孔子学府幼儿园招生对象:3-6周岁幼儿
报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