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hjnbcbe - 2024/12/21 18:44:00
济宁市不断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年、年、年分别建设高标准农田42万亩、58万亩、85.7万亩,累计投资27.亿元。济宁市农业农村局深化农田水网、电网、路网、林网四网建设,提升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围绕“绿色农田”和“藏粮于技”,不断丰富建设内容,加大科技措施,进行多方面的创新探索。济宁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王洪正介绍说:“任城区和鱼台县按照南水北调生态环境保护对农田退水的要求,完善渠系建设,提高了农田沟渠建设标准,按照‘容纳、节制,净化、循环利用’的理念,建设生态农田;兖州区在农田建设中大力推广农田数字化管理,抓住农田灌溉机井这个牛鼻子,开发应用软件,对农田灌溉机井进行数字监管,对农田建设过程进行全程数字化监控。”建成后的高标准农田实现了“旱能浇,涝能排”,结合水务部门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共同构建了“水入渠、渠入沟、沟入河、河入湖”的排涝体系。今年夏秋之交,面对极端天气频发的现象,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作用凸显,经受住了自然灾害的考验,保障了农田和农作物安全。建成后的高标准农田亩均粮食产能增加15%以上,稳定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为济宁市粮食多年丰产丰收提供了重要支撑;建成后的高标准农田很快成了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首选地,有效促进了农业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经营,有效提高了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通过工程设施和工程林网建设,调整优化了农田生态格局,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显著提高,节水、节电、节肥、节约、节工效果明显,促进了山水林田湖草整体保护和农村环境连片整治,为实现生态宜居打下了坚实基础。实现了社会、经济、生态效益三丰收。济宁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王洪正表示,在下步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围绕耕地建设目标,整合可利用资源,推动工作内容和体制机制创新。济宁市农业农村局出台《加大科技支撑推进数字绿色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的实施意见》,就土壤治理、生态渠系农田建设、耕地质量定位监测和数字农田示范等方面,提出建设要求,助推农田建设管理提质升级。同时,紧紧围绕《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年)》,结合济宁实际,扛牢耕地建设责任,发扬“咬定目标,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久久为功”的精神,在不断提升高标准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质量上狠下功夫,在数字绿色农田建设上搞好突破,在科技支撑上走在前列,推动济宁市高标准农田建设再上新台阶。(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王浩奇通讯员牛文李猛薛滨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