兖州市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三国最仁义的诸侯,因私怨遭到屠城,还
TUhjnbcbe - 2024/9/17 15:52:00

兴平元年(公元年),曹操当时已经在兖州站稳脚跟,于是安排父亲曹嵩和其家人百余口人一同赶往兖州投奔自己,曹嵩在路经徐州时,徐州牧陶谦为了讨好曹操,特意派出都尉张闿率领两百骑兵护送曹嵩一家人,然而张闿在护送过程中见曹嵩随身携带的财物甚多,起了贪念,杀害了曹嵩,并抢去财物,逃亡淮南。

所以,曹操才会以为父报仇为名义出兵攻打陶谦,并且在徐州屠城,以此为报复。在《三国志·陶谦传》中曾有记载,在屠城之后,彭城一度“泗水为之不流”,足见其残酷的程度。

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曹操的父亲曹嵩之死真的只是因为张闿的一时贪念吗?其实不然,陶谦“仁者”的形象只是演义中对他的过度美化,在真实的三国历史中,曹操全家被杀的始末还是存在着很大的争论。

曹嵩之死在历史上一般有两种说法:

一种是曹嵩之死是陶谦授意而为之,其中以《后汉书》介绍的最为详细:

“兴平元年,前大尉曹嵩及子德从琅邪入太山,劭遣兵迎之,未到,而徐州牧陶谦素怨嵩子操数击之,乃使轻骑追嵩、德,并杀之于郡界。”

也就是说徐州牧陶谦是因为与曹操早有私怨,才派遣轻骑追杀曹嵩、曹德,并且将其全家老小全部杀害。

第二种说法是曹嵩之死的主要责任人是陶谦的部将张闿,其中以东吴人韦曜所著的《吴书》为首:

“太祖迎嵩,辎重百馀两。陶谦遣都尉张闿将骑二百卫送,闿於泰山华、费间杀嵩,取财物,因奔淮南。太祖归咎於陶谦,故伐之。”

将曹嵩之死归咎于张闿的一时贪念。

那么曹操的父亲曹嵩到底是不是陶谦派人所杀的呢?

要搞清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先分析陶谦有没有杀人动机。

相信大家对于陶谦的印象可能多半停留在《三国演义》中描述的那个忠厚老实,只求偏安一隅的老头,但事实上,陶谦一直活跃在诸侯争雄的舞台上,而且相当积极。

在当时,作为兖州牧的曹操和作为徐州牧的陶谦在政治地位上是平级的,但是兖州在经过黄巾军的多次洗劫之后已经是残破不堪。而临近的徐州却因未经战火荼毒,百姓富足、粮食充沛,附近诸侯无一不垂涎三尺。

而陶谦之所以能够在群雄虎视眈眈的情况下泰然自若,就是因为他傍上了袁术这个大款!据《三国志·魏书·武帝记》记载:

“袁术与绍有隙,术求援于公孙瓒,瓒使刘备屯高唐,单经屯平原,陶谦屯发干,以逼绍。太祖与绍会击,皆破之。”“下邳阙宣聚觽数千人,自称天子;徐州牧陶谦与共举兵,取泰山华、费,略任城。”

从这两段就能看出,当时的陶谦不仅与曹操早有矛盾,更是与袁术一起不断扩张势力,野心勃勃。但是在这句话中却有一个关键信息,“取泰山华、费,略任城。”当时的泰山太守就是我们之前提到的,曹操派去接父亲曹嵩的应劭。

提到这里,事情的真相好像已经渐渐浮出水面了。当时曹嵩要去兖州必须经过陶谦的势力范围,但是曹操顾忌到自己和陶谦的矛盾,恐其对父亲不利,于是命令当时的泰山太守应劭护送其家眷到兖州。可是消息不胫而走,陶谦在知道这个消息后便派了部将张闿前来追杀。最后曹嵩被杀,应劭惧祸逃跑。陶谦与袁术也就顺势“取泰山华、费,略任城。”

此时的陶谦还自以为出了一口恶气,却不曾想曹操的怒火烧得如此之快,如此之旺!大军所到之处连战连捷,血流成河,此时的陶谦才发现自己早已四面楚歌,而徐州也变成了一个烂摊子。

见曹操势大,陶谦又后悔又惧怕,本想逃亡丹阳避难,但又担心这样抛下了徐州百姓,会影响他的名声。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三让刘备”的佳话才诞生了。也就是说,当年陶谦对刘备三次出让徐州,并不是因为他心系百姓,只是想把这个烂摊子甩给刘备,自己独自逃亡而已。

所以说,陶谦并非是我们所知的那个心系百姓的长者,他不仅为了一己私怨杀害了曹操一家百余口人,在知道犯下大错之后,不但不思悔改,还想坑害刘备,抛下全城百姓独自逃亡。实在是可悲,可恨,可叹!

以上就是我今天为大家带来的全部内容了,如果各位对于曹操屠城背后掩盖的真相还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大家一起讨论!

1
查看完整版本: 三国最仁义的诸侯,因私怨遭到屠城,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