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书香常驻农家——记资兴市滁口镇高湾村农家书屋管理员骆惠生
10月22日晚上9点,资兴市滁口镇高湾村“农家书屋”里的灯光按时熄灭了,管理员骆惠生关好门窗,准备步行回家。
在高湾村,只要一提起骆惠生,村民们就会竖起大拇指,夸他不仅是位好支书,还是村里农家书屋的好图书管理员。
高湾村地处东江水库中部,全村869口人分居在38个自然村庄,由于尚不完善的交通条件,给村民看书借书造成了很大难度。2011年5月,高湾村落实*策,建起了农家书屋,并经村民们一致推荐,由村支部书记骆恵生担任管理员。
骆恵生告诉,担任村支部书记事务本就很繁忙,再加上兼任书屋管理员,肩上的担子更重了。“没建书屋之前,村里读书看报的人少、打牌的人多。这种现象如不改变,不仅村民素质很难提高,也会影响高湾村的长远发展。”骆恵生说。
2012年9月27日,全国农家书屋工程建设总结大会在天津举行。*和国家领导人李长春、回良玉、刘云山、刘延东等出席并对农家书屋工程建设作出重要批示。会议称到目前为止,基层书屋达9万余家,缓解了基层群众读书难、看报难的问题。而高湾村农家书屋,就是这些基层书屋中的一个缩影。
为积极落实上级*策,骆惠生通过深思熟虑,并集思广益,决定在全村采取农忙时送书下乡与农闲时集中学习的方式,他自己带头实行制度化上班。骆恵生说自己“只要不生病,就风雨无阻地按时到书屋,接待群众,不让一个读者吃‘闭门羹’”。
为方便村民,除星期一至星期五照常免费开放外,他还主动增加了每周一、三、五晚上7点至9点延长开放两小时。同时,他在农家书屋设立了“读书征文”“读书笔记”园地,培养像村民骆从文一样,边阅读学习,边加工茶叶致富的优秀读者。
说到与自己以书为媒结成忘年交的骆从文,骆恵生赞不绝口。经骆恵生引见,见到了45岁的高湾村村民骆从文,他是滁口镇茶叶加工的大户。骆从文说:“我家和支书家相距几里路。去年3月6日,骆支书来我家,送了我《茶叶加工》、《茶叶标准化生产技术》等几本书。”酷爱阅读的骆从文按书上介绍的精加工基本作业等先进生产技术一步步操作,茶叶品质上了个档次。去年他加工的茶叶销往郴州、长沙等地,经营收入达130余万元。“表面上是骆支书送来的书给了我巨大帮助,实际上是他科技致富的先进理念引导我走上科学加工茶叶的致富之路,我今天的成功离不开他的关照和支持。”骆从文说。
在骆惠生看来,村民们如果愿意静下心来读书,长远来看高湾村就有希望。为了让书本走出楼阁,成为群众的“及时雨”,骆恵生想方设法延伸书屋服务路。村上6名村干部和一名团支书每人负责一个组或一个移民点,白天结合城乡同治、下乡调查,晚上利用开会之机有针对性地将书和杂志送到村民手中。尤其对一些老人、少儿、行动不便的采取上门服务的方式,把图书有的放矢地送到读者手中。一年多来,骆惠生不仅自己攻读了农家书屋的30多本新书,高湾村还达到300多人次的图书借阅量,列全乡农家书屋读书人数之首。
链接:据2012年9月27日的全国农家书屋工程建设总结大会调查资料显示,截至2012年8月底,农家书屋已覆盖全国具备条件的行*村,提前3年完成了“农家书屋村村有”的任务。全国共建成达到统一规定标准的农家书屋60.0449万家,投入资金180多亿元,共计配送图书9.4亿册、报刊5.4亿份、音像制品1.2亿张、影视放映设备和阅读设施60多万套,丰富了农村的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