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汉末三国的乱世中,强悍的游牧民族们并不缺乏存在感觉。然而,他们大多数时候都只是“打下手”,没有闹出什么大动静来。
其实,他们中的一些人并不缺乏觊觎中原的雄心,只不过有人镇得住他们罢了。
南匈奴的雄心
在大汉帝国的猛烈打击下,盛极一时的匈奴一分为二,其中南匈奴内附于汉,居住到了河套地区。
虽然内附,但南匈奴贵族身上毕竟流淌着冒顿的血脉,从来不缺乏雄心壮志。
后来羯族首领石勒的话或许也能反映南匈奴贵族的心态(羯人为南匈奴统御的民族,随南匈奴内迁):如果遇到汉高祖这样的人物,我愿意为他而战,作他的韩信、彭越,如果遇到汉光武帝这样的人物,我就与他一争高下,看看鹿死谁手。
要不要高出大动静,要看看中原有没有压得住我的人物!
后来的刘渊,就是在仔细考察西晋人物后,自认为没有人压得住他,遂开始觊觎中原。
汉末乱世之初,刘渊的爷爷,于夫罗,也是如此。
于夫罗曾帮助大汉镇压并州张纯的叛乱,随后,留在了河东地区。
在汉末乱局中,于夫罗一直野心勃勃,纵横捭阖,试图有所作为。
接下来,就看中原英雄奈不奈何得了他们了!
南匈奴所遭到的连续重创
*巾起义爆发后,于夫罗先是与白波贼合流,侵犯太原等地,但因当时汉*民激烈抵抗,他们只能劫掠一些财物,难有作为。
不过,随着大汉王朝的崩溃,于夫罗似乎看到的新的机会。
袁绍、曹操等人发起反董卓之战时,于夫罗积极响应,联合河内张杨,加入了袁绍为首的反董联*。(后来的刘渊,也是先在西晋八王之乱中“打下手”,趁机扩充实力,寻找机会,看来这些不过都是跟他爷爷学的)
很快,于夫罗发现:袁绍试图夺取韩馥的冀州。
当时,韩馥无力保护自己,而袁绍在冀州也立足未稳,缺乏根基。
于夫罗以为有机可趁,遂劫持张杨,试图与袁绍争夺冀州。
结局是悲催的,当时的袁绍确实还不强,但手下不是没有人物!
大将麹义,率*打破于夫罗!
于夫罗被迫放弃夺取冀州的计划,逃亡黎阳,并击败了度辽将*,联合黑山贼,实力再次强大起来。
接下来,曹操成为南匈奴的噩梦。
创业之初的曹操实力还不够,但依然能打!
次年,曹操进击内*,击败了于夫罗和他的黑山贼盟*。
刚遭实力的于夫罗,很快又找到了机会:袁术邀他一起讨伐曹操!
于是,于夫罗率领南匈奴*,与黑山贼、袁术*一起讨伐在兖州立足未稳的曹操。
结果···又是一次爆击,于夫罗和袁术再次遭遇惨败!
此后,于夫罗仍然很有存在感,比如积极参与了护送从长安逃出的汉献帝等事情。
然而,于夫罗再不敢与曹操为敌,在未经一战的情况下,他和张杨等人乖乖让曹操控制了天子。
此后,于夫罗对曹操控制的朝廷时叛时降,等待新的机遇。
于夫罗去世后,其弟呼厨泉成了新单于。
呼厨泉曾与袁尚结盟,与袁家将领高干、郭援联兵,进击河西。
这一次,他们的敌对对象仍然是曹操,但给他们致命一击的,却是另一位猛人:马超。
当时的曹操集中力量于中原,关西事务委托于钟繇。
钟繇联络马腾,马腾派马超率庞德等人前往讨伐。
马超、庞德大破高干、郭援*,南匈奴惊恐而退。
这是汉末三国时期,南匈奴人最后一次“纵横捭阖”的机会了。
完全被控制的南匈奴
曹操平定河北后,南匈奴被迫臣服,并归还了早先劫掠的蔡文姬。
年,曹操称魏王,呼厨泉入邺祝贺。
曹操“客客气气”,把呼厨泉留了下来,让于夫罗的儿子刘豹统辖各部。
随即,曹操又将南匈奴部族分为五部:左、右、南、北、中部,各部头人都封为“帅”。
如此,南匈奴被一分为五,再难以构成威胁了。
直到···西晋时期。
汉末三国时期,南匈奴不乏雄心。
然而,此时的中原人物是不好惹的!
无论是创业之初的袁绍、曹操这样的雄主,还是尚未到巅峰的麹义、马超、庞德这样的良将,都足以击败他们!
乌桓:从“寇掠四州”到“三郡名骑”
乌桓,原是东胡的一部分。匈奴强盛时,曾依附于匈奴。
西汉时期,匈奴遭遇重创后,乌桓摆脱匈奴统治,强大起来,并数次击败匈奴人。
东汉后期,乌桓分裂为三部,各自称王,到东汉末年,一些乌桓势力很早就开始趁乱而为。
汉灵帝时,三郡乌桓元帅张纯、辽西乌桓首领丘力居就开始寇青、徐、幽、冀州,杀掠官吏百姓。
对付尚未统一的乌桓*,靠刘虞、公孙瓒就够了···
公孙瓒屡屡击败乌桓*,一不小心刷出了一个“白马将*”的名号。
后来,在刘虞、公孙瓒的打击下,张纯被杀,乌桓算是被压制住了。
丘力居的从子蹋顿很有武略,“总摄三王部,众皆从其教令”,算是将乌桓各部整合到了一起。
此后,蹋顿依附袁绍,一起击败了公孙瓒。
袁氏衰落后,袁尚逃奔乌桓,企图依其势力恢复冀州。
可以说,当时的乌桓即便无力趁机图取冀州,但屡屡犯边,使北部永无宁日还是可能的。
然而,曹操一次长途奔袭,张辽就在白狼山之战中大败乌桓*,一战斩杀蹋顿!
白狼山之战后,乌桓各部纷纷归附曹操。
曹操将三郡乌桓整合起来,由此,“三郡乌桓为天下名骑”。
此后,虽然一些地方的乌桓部族依然时叛时附,但已不再构成大威胁了。
鲜卑:最大的威胁
两汉时,匈奴衰落后,鲜卑“尽据匈奴地”,成为北方最大的威胁。
东汉中期时,在雄主檀石隗的统领下,鲜卑“尽据匈奴之故地,东西方二千余里,南北七千余里”,各部统一,空前强大。
汉桓帝时期,夏育北征,结果汉*全*覆没!
所幸的是:檀石隗去世后,鲜卑重新分裂,势力渐渐衰微。
汉末三国时,鲜卑分为柯比能、度步根、素利三股势力。
其中,原本只是小种鲜卑的柯比能文武双全,既能打仗,又能得人,逐渐发展起来。
柯比能头脑清醒,在袁绍、曹操相争时,他与曹操控制下的朝廷交好,并以“朝廷号令”讨伐一些敌对势力,并吸纳不满袁绍的鲜卑、乌桓,甚至中原人士,并吸收了汉*先进的武器、文化,与鲜卑原有的组织、训练方式结合,“建立旌麾,以鼓节为进退”,强大*力。
在曹操将发展重点调整到南方后,柯比能开始蠢蠢欲动。
代郡乌桓造反时,柯比能与之联合,既控制该部乌桓,又视机在北方有所发展。
柯比能这个时机选得很贼:当时得曹操重点在汉中、淮南,确实没精力亲自来对付他。
然而,曹操来不了,曹操的儿子曹彰也不好惹!
曹彰、田豫北征,柯比能大败,逃出塞外!
然而,柯比能也算一条好汉,调整节奏,卷土重来。
他“复通贡献”,与曹魏修好,同时找准时间,吞并素利、度步根二部。
尽管他的企图遭到田豫的打击,但柯比能还是发展了起来。
柯比能“控弦十余万骑···故得众死力,余部大人皆惮之,然犹未能及檀石隗也”。
随着柯比能实力的强大,该部的动作越来越大。
他曾率三万骑围攻田豫七日,此后,又诱纳度步根,并曾在娄烦大败魏并州刺史,斩杀魏国将领。
更有甚者,他与蜀汉诸葛亮联络,试图配合诸葛亮北伐。
三国后期的人物名声不及早期,但也是人才鼎盛。
曹操的儿子曹彰不在了,但曹操的养子秦朗还在!
秦朗率*北伐,击败了鲜卑*,柯比能败走,度步根被柯比能杀死,但度步根部仍然再次归降魏国。
其后,幽州刺史王雄派人刺杀了柯比能,更立其弟。
鲜卑虽强,但其内部并没有巩固,强盛与否,取决于是否有雄主。
檀石隗死,鲜卑分裂,柯比能死,鲜卑的威胁再次大减!
此后,鲜卑消停了很长一段时间!
其他势力:基本被控制
西北的羌、氐,在东汉时的威胁很大。汉羌战争打了百年,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不过,羌、氐,并未统一,因此,各部又通过加入各*阀势力,参与角逐。
董卓、马腾的*队中,就有较多羌胡勇士。
马超曾依靠其在羌人心中的威望,屡屡反抗曹操,但都被曹操、夏侯渊所败。
三国鼎立时期,羌人又各自支持魏、蜀,但这些羌人始终只是“被争取对象”,完全没有独自造成大规模叛乱的能力。
原因很简单:西北是魏蜀争夺的重心。魏蜀都希望拉拢、借重羌氐的实力打击对方,但却绝不允许羌氐各部失去控制。
类似的情况,还发生在湖南地区。
湖南地区的蛮族在东汉末年时威胁很大,曾占据长沙,甚至围攻过江陵。
汉末三国时期,湖南地区的蛮族是刘表、刘备、孙权等人争夺的重点之一。
然而,这些蛮族的立场虽影响不小,但也不能“唱主角”。
这主要还是吴蜀英雄惹不起!
*盖为武陵太守时,城中只有余人,蛮族趁虚来攻。
然而,只靠城中人,*盖就轻松击败蛮族,威慑并安抚了周边蛮人。
同样,夷陵之战时,武溪地区的蛮族曾在沙摩柯率领下支持刘备,但刘备败后,沙摩柯迅速兵败。
同时,三国时期的英雄不但具备相当*事才能,还多拥有杰出的*治才能。
因此,他们不但有能力威慑蛮、越,还能与之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比如,诸葛亮平定南中地区的叛乱后,不但能较长时间维持当地稳定,还能吸纳其中勇士,组建“飞*”。
东吴也是类似。陆逊、诸葛恪等人不但能平定山越叛乱,还能通过*治方式,使山越民成为东吴的力量。
据统计,仅在《三国志.吴书》中诸将的记载中,东吴诸将获取的山越兵就达到十几万,约占23万吴*的60%以上!
所以,*盖在给曹操的诈降信中,就直接称孙权、周瑜试图“以山越之众抗拒中国”。
关键在人
汉末三国时期,人才辈出,因此,尽管内部打成一锅粥,但“蛮夷”的威胁不大。
然而,三国刚要结束,情况就变化了。
魏灭蜀后,晋代魏。
随即,凉州地区发生了秃发树机能之叛!
司马炎调兵遣将,大力讨伐。
然而,西晋先后三位凉州刺史,四位封疆大吏都为秃发树机能所破,殒命疆场!
这场叛乱发生时,虽然东吴未灭,但司马炎已经统治了原先魏、蜀两国的统治地区,其实力是远远强过三国时期任何一国的。
打成这个样子,绝对不是实力问题,而是将才问题!
司马炎之后,西晋的统治者更为昏庸,内部自相残杀。
结果,汉末三国乱世中被压制的匈奴、鲜卑、羌氐纷纷崛起,“神州沉陆”!
总的来说,汉末三国时期,内地乱成一锅粥,但“蛮夷”不能造成大威胁,关键还在统治者的素质。
就*事才能而言,无论是创业初期的曹操、公孙瓒、公孙度等*阀,还是麹义、曹彰、*盖等人,都能战而胜之,粉碎其企图。
就*治才能而言,曹操、诸葛亮、孙权都能找到合适的*治方法,找到适当安置“蛮夷”,并与之合作的方式,能够“抚”之、“联之”,使其能够与统治者合作。
既能“征”,又能“抚”,自然能够“搞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