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的开端是公元年,农历中的甲子年,此时的大汉王朝早已日薄西山,这个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四百多年的大一统王朝终于一步一步,带着他的光辉与骄傲,走就进了阴冷潮湿的墓穴。这一年,张角领导的*巾起义,在中原大地上,骤然爆发,这便是东汉末年大乱世的开端。
之后,*巾起义被迅速镇压,但星火燎原之势已成:十常侍之乱,无谋的何进引狼入室,将西凉刺史董卓召入京城勤王,却不想董卓因此做大,废掉少帝,改立汉献帝,也就是汉王朝最后一个皇帝。
当时东汉王朝以州为最大一级的地方行*区划,相当于现在的省,各州的行*长官叫刺史,也叫州牧,比如后面的荆州刺史刘表,豫州牧刘备。此时中央*府对各州的控制力度很低,各州都有很大的自主权,实力有强有弱,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后面十七镇诸侯讨伐董卓的事情才可能发生。
那次会战可以说改变了东汉王朝历史走向,董卓劫持汉帝西走长安,而十七镇诸侯也就地解盟,之后更是相互纷争。那么,他们之后的结局如何呢?一起去看看吧。
第一镇,后将*南阳太守袁术。
袁术这个人也不得了,我们都知道袁家在东汉后期是四世三公,盛名满天下,作为袁家的正支,袁术在东汉末年开始时实力就不弱。讨董之战后,袁术回到南阳,以此为根据地,之后割据淮河流域大部分区域,在从孙策那里得到汉朝的传国玉玺之后,决定称帝,建国号为仲氏。可惜他确实没有*治远见,第一个吃螃蟹的注定没什么好下场。年,袁术在归附袁绍的途中,被曹操派来的刘备和朱灵拦截,忧郁成疾,病死途中。
第二镇,冀州刺史韩馥。
说起韩馥就有点搞笑了。他在讨伐董卓时官位是冀州刺史,但是这个冀州刺史是董卓封给他的,当时大伙都叫嚣着打董卓,他一看没办法,也就跟着去讨伐他的恩主。之后,诸侯散盟后,袁绍的*队走到韩馥的地盘里没粮食了。韩馥觉得人家是大家之后,自己得表示表示,就屁颠屁颠给人家送粮食去了。结果袁绍的谋士就对袁绍说:“大丈夫怎么好意思吃人家送来的东西,干脆我们去抢吧”。袁绍一听,哎哟,这个逻辑不错哦,就想了个办法:让人给北平太守公孙瓒带了封信,说大哥你带兵来,小弟给你打头阵,我们一起分了冀州。公孙瓒一听,觉得挺好,家也不回,带着大*就冲冀州杀过来。
韩馥一看蒙了:这可怎么办呢?他手下的谋士就给他出主意,说袁绍还在咱地盘上呢,让他过来主持一下,那公孙瓒还敢放肆吗?韩馥一听:天才啊。于是派人去请袁绍了。结果不出意料,袁绍来了,公孙瓒走了,韩馥的冀州变成袁绍的冀州了,这下韩馥彻底傻眼了,匆忙之间,骑了匹马,投靠陈留太守张邈了。
之后,袁绍向张邈派出使者,韩馥以为是袁绍要杀死自己,在厕所里思前想后,用小刀自杀了。末了,人家根本不知道他在这,这死的也是莫名其妙了。
第三镇,豫州刺史孔伷。
孔伷,讨董大战时官任豫州刺史,也是董卓提拔他上任的,之后,公元年,讨董大战结束后,他回到豫州,不久就病死了。嗯,没什么存在感。记得之前玩三国群英传,孔伷就只是自己一个人,连一个部将都没有,也算是比较可怜了。
第四镇,兖州刺史刘岱。
这家伙来历也不小,他可是皇室宗亲。大战爆发时他是兖州刺史、侍中。之后参加诸侯结盟,诸侯散盟后因和东郡太守乔瑁谈心谈不到一起,就把乔瑁杀了,占了东郡。
刘岱的死也是比较二。年,青州*巾*包围了兖州,当时*巾*的实力很强,刘岱的谋士就劝他说,现在贼*势大,我们还是先守一段时间再说。刘岱说,滚,大丈夫怎么能做缩头乌龟呢,我要马革裹尸而还。说完就带兵杀出去了,结果就真的被抬回来了。
第五镇,河内郡太守王匡。
王匡,大战之前任河内太守,年讨董大战时,董卓为瓦解诸侯联*,派遣大鸿胪韩融、执金吾胡母班、将作大匠吴循、越骑校尉王瑰等数名朝廷重臣,携带诏书到河内郡,游说驻守在当地的袁绍。然而,袁绍不接受他们的游说,于是派遣王匡收押他们进入牢狱,并为了在众*面前,做处刑的准备。受押解的官员中,胡母班为王匡的妹夫,故在狱中寄书给王匡,并在书信中批判王匡,同时请托王匡在自己死后,要多多照料被遗留下的二位儿子。王匡读完胡母班的书信后,抱起胡母班的二位儿子而开始哭泣。此后,胡母班与吴循、王瑰等人,同时被斩首。王匡虽是奉命行事,但还是让胡母班的亲属感到不满,于是找曹操达成联手合作的协议,最终使王匡因他们的攻击而去世。
第六镇,陈留太守张邈。
张邈,大战时为陈留太守,这家伙和曹操关系不错,结果后来受陈宫挑拨,背叛曹操,家人被曹操全部杀死,后来不得以追随吕布投奔当时的徐州牧,张邈又跑去向袁术借兵,结果半路被部下杀死了,说起来也是挺平庸的一生了。
第七镇,东郡太守乔瑁。
在前面说刘岱时提到,在讨董大战后就被刘岱杀死了。
第八镇,山阳太守袁遗。
袁遗,与袁术袁绍同宗,但与袁绍亲近,年,袁术打败原扬州刺史陈温,占据扬州。袁术就对袁遗说,哥啊,你看袁术那小子嚣张的,他刚打下扬州,兵力虚弱,你可以乘机进攻,夺取扬州,我表你为扬州牧。袁遗听了,屁颠屁颠就去了,结果被袁术打得全*覆没,他也顺带挂了。
第九镇,济北相鲍信。
鲍信,与刘岱同镇兖州,年,刘岱不听鲍信劝导,马革裹尸还了,鲍信等就迎立曹操为兖州牧,之后在与*巾*的交战过程中,为救曹操,战死了。
第十镇,北海太守孔融。
孔融,孔子后人,也是东汉末年诸侯的一支,起初为北海相,之后任职青州刺史,他在青州为*清廉,颇有*绩。年,袁谭率*攻打青州,孔融不敌。这家伙也是有一股子二气,青州城还没有被攻破时,他的不下就劝他逃走,他不听,摆上酒席,优哉游哉地喝酒吟诗,突然间一支箭直接就射到他的桌子上,他这才着急起来,火急火燎的找了一匹马,骑上便跑,连他的妻子儿子都顾不上。
之后,孔融西走投奔当时曹操主导下的建安朝廷。孔融性格高傲,仍受不了权臣操纵国*,多次出言顶撞曹操,终于,曹操也受不了了,就在年找了个借口,将孔融一家全部诛灭。
第十一镇,广陵太守张超。
张超,张邈的弟弟,和他的哥哥一起,叛迎吕布代曹操为兖州牧,之后吕布被曹操打败,张超全家被曹操杀死。
第十二镇,徐州刺史陶谦。
陶谦,三让徐州故事的主导者,为人敦厚爱民。之前为了巴结曹操派部将护送曹操的父亲曹嵩到兖州,结果他的部将擅自将曹嵩杀死。曹操为报复仇,决议铲平徐州,之后受吕布的威胁,不得以班师了。而陶谦也在这之后不久病死,将徐州交给了刘备。不得不说,这一份胸怀以及看人的眼光,老陶谦真的值得人佩服。
第十三镇,西凉太守马腾。
马腾,伏波将*马援之后,马超之父。说实话,马腾爱国之心在整个东汉末年没有几个人可以比得上。讨董大战,他参加了,之后想要除去权臣李傕、郭汜,失败了;衣带诏讨曹操,他也参加了。最后在年,马超起兵反曹,马腾被曹操杀死。说实话,马超确实有点坑爹啊。
第十四镇,北平太守公孙瓒。
公孙瓒,东汉末年比较强势的几支诸侯势力之一,曾多次提拔刘备,与刘备的关系一直很好。讨董大战后,公孙瓒回到北平,之后与袁绍争夺河北的控制权,最终不敌,自焚而死。再多说一句,就因为这件事情,刘备假借为公孙瓒复仇的借口,顺利脱离了曹操的掌控,真正自立起来。
第十五镇,上*太守张杨。
这也是三国演义里面没什么存在感的任务。他在讨伐董卓之后就一直在上*打山贼刷副本。年,吕布被曹操围在下邳,张杨与吕布关系很好,便想要从后面偷袭,打败曹操,却不想被他的部将杨丑杀死,将上*献给了曹操。唉,最是背叛让人恨啊。
第十六镇,乌程侯长沙太守孙坚。
孙坚,这个不用多说,孙策与孙权的父亲,也是一员虎将。在讨董大战中无意得到传国玉玺,于是想回江东以图发展,不想被袁绍识破,袁绍让荆州刺史刘表截杀孙坚。后来孙坚因为轻敌,最终死在刘表手下。不过,转折之后才是重点:他的儿子孙策打下江东基业,儿子孙权又顺利建国,孙坚也算可以瞑目了。
第十七镇,祁乡侯渤海太守袁绍。
袁绍可以说是三国里面最可惜的一个人物。他是名家之后,或者说家世很好,在其势力巅峰时已经一统河北,即青幽并冀四州之地。结果在官渡之战时被曹操击败,诺大的势力瞬间土崩瓦解。他也不像孙坚,有两个能干的儿子,生了一群坑爹的富家子弟。等到老爹一死,自家人倒先打起来了,省了曹操不少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