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有治白癜风的医院 http://pf.39.net/bdfyy/xwdt/记者 孔茜 陈丹
济宁突出“”先进制造业主导地位,产业发展步入转型蝶变的快车道,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4%、居全省第2位。济宁市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与企业一道,建设一流创新平台、培育一流创新主体、打造一流人才队伍,推动科技创新这一“关键变量”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助力企业谋求差异化创新发展,是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强劲增长的秘诀。
技术上弯道超车
企业频揽国字号
制造业是立市之本。济宁成立科技、人才招引指挥部,聚力人才引进、技术创新,实现科技人才高点支撑、赋能增效,产创融合更加紧密。
“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之水从60米高处倾泻而下的创意,震撼了年北京冬奥会现场观众和全球观众。正因为这惊鸿一瞥,将济宁市兖州区一家“大隐于市”的钢结构企业山东经典重工集团(以下简经典重工称)带入大众视野。这种国家级的重点工程并非经典重工首次参与。从冬奥会开幕式“冰瀑”项目、冬奥会冰上运动中心再到北京大兴机场,十余项国家重点工程项目都曾有经典重工的身影。
一家成立11年的民营企业,为何能弯道超车,频繁驶入“国”字号赛道?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创新性技术,是这家企业的“敲门砖”。
“冰瀑”钢结构成品高约60米、宽约20米,用钢量多吨,有多根构件,对于组接焊缝和安装误差要求极为苛刻,产品装配误差要求是2毫米之内。严苛的条件让不少企业望而却步。要想加入,技术攻关是重点。“面对焊接难点,我们与哈工大张洪涛教授联合攻关,将装配误差控制在1.5毫米之内。”经典重工研究室主任苏昭方坦言,有了技术傍身,企业便多了份被选择的可能。技术工艺的提升,更是提质增效的过程,“冰瀑”项目仅用37天,便完成高60米的“冰瀑”大型表演装置主体结构。
企业携手创新领军人才、高技能人才实施技术创新并非个例。造纸行业的领军企业太阳纸业年便与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克复展开合作。依托院士工作站,太阳纸业与陈克复院士及其团队进行产学研用联合攻关,突破水污染源减排技术与废水高效处理技术,其中“制浆造纸清洁生产与水污染全过程控制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荣获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此外,益大新材料与中国工程院院士徐春明团队合作突破关键技术两项、落地转化成果4项。一年来,济宁市聚力人才引进、技术创新,共荣获年度省科学技术奖16项、总数居全省第5位,技术交易额超过10亿元、居全省第1位。
攀大院大所高枝
省级平台频落地
济宁着力建设一流创新平台,打造“两图谱三平台”升级版,今年每个县市区至少要招引3家“中字头”“国字号”大院大所,在济宁设立实体化分支机构、产业基地,以此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年,我们就与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张洪涛建立产学研合作,聘任他为集团研发中心兼职副主任。”经典控股总经理高建国说,集团坚持科技创新驱动,产学研合作主要是解决企业在实际发展、市场竞争过程中所遇瓶颈问题的基础上,帮助企业研究提高效率,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填补国内行业技术空白,为企业招才引智,培养科技型人才。年,通过产学研合作突破关键技术4项,获得专利8项。3项成果在济宁已实现应用转化,其中高效复合焊接技术已应用到企业自动化生产线上。
济宁企业敢于“攀高枝”,瞄准“中字头”“国字号”大院大所,与行业内一流的高校院所开展合作,让高校院所的高质量专利、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在家门口实现转化应用。
一年来,济宁家企业与大院大所达成合作,47家大院大所在济宁设立科创载体,获批全省唯一的省级智能过程控制技术创新中心落户邹城(依托山东省智能机器人应用技术研究院),省级以上科创平台达到家。
引才育才双推进
科技创新更持久
功以人成,业由才广。济宁着力打造一流人才队伍。抓好领军人才这一“中流砥柱”,强化柔性引才理念,绘制全国一流人才招引图谱。
在加入太阳纸业前,太阳纸业副总工程师乔军曾在无锡的一家外资造纸企业任职。谈到为何加入太阳纸业,乔军说,这里拥有国内顶尖的研发平台,能给科研工作者提供完备的硬件支持;同时工作环境积极向上,“是一个干事业的地方”。
引才、育才双推进,企业的科技创新才会持久。而在经典重工副总经理、技术总工张琦看来,差异化创新是企业在行业内快速实现弯道超车的决胜点,借助“外脑”、借力发力的方式,是最快打造企业技术核心的有效路径。“一般的自动化生产线为普通焊接工艺,通过对设备的技改,原本需一个小时完成的焊接工作,如今可缩短至30分钟内完成。”张琦说,除了设备提升外,集团年还与张洪涛教授共同承担了济宁市首批全球揭榜“装配式钢结构建筑绿色智能建造关键技术”项目。技术的顺利攻关,也将为企业未来发展扩宽了新路径。
让领军人才选择济宁、拥抱济宁,让更多“千里马”在济宁竞相出彩,便印证了“城市因人而兴,产业因人而盛”。
人才服务加强版
引得来更留得下
年,济宁人才需求量增幅为负数,年则由负转正并且领跑全省。从吸引人才流入量等维度看,济宁在一步步“上位”。
企业引才难,政府来搭台。每年年初,济宁会在市县区密集调研走访,了解企业用人需求,发布重点产业紧缺人才需求目录,搞精准招聘,缺什么补什么,解决企业人才和用工需求。“挖”出全省最高人才需求量增幅,绘制出“人才画像”。与此同时,在北京、上海等智力密集城市设立“人才飞地”61家,探索出一条“工作生活在外地、服务贡献为济宁”的异地聚才新路径。
除了以需招才外,活动引才亦是重点。“‘赢在济宁’高层次人才大赛已连续举办了三届。”济宁市人才事业发展中心人才开发科科长张海鹏介绍,大赛吸引近个海内外优质高层次人才项目参赛,评选获奖项目个,项目团队中有9人入选国家级人才工程,已成为济宁招贤纳士的一张靓丽名片。
针对企业创新发展所遇瓶颈问题,济宁年启动“全球揭榜挂帅”活动,向国内外发布首批10个产业创新重大项目。“目前,15个高校院所人才团队已成功揭榜济宁8个项目。”张海鹏表示。对于已揭榜项目,经过专家评审、现场考察等方式,可获得最高万元的政府扶持资金。
有了外力助力,帮企业聘任“科技副总”是济宁市深化产才深入融合的方式。张海鹏介绍,所聘任的“科技副总”均为产业领域的专家或高端人才,他们的到任,可极大地帮助企业提升科研水平,解决实际生产中所遇难题。目前,全市已聘任“科技副总”人左右。
从科研团队到高端人才,在全国“抢人大战”中,引得来更要留得下,这更为重要。济宁抓好服务人才这一“撬动杠杆”,本着“最优加一点”的原则,制定人才政策加强版,全市5年统筹50亿元资金、引进培养人才50万名以上。同时,将成立人才发展促进会,发放2亿元以上“人才贷”,筹集套以上人才住房。近两年已发放免抵押免担保的“人才贷”2.6亿元。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日前举行的全市产业创新发展表彰大会上,济宁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林红玉表示,济宁市将矢志不渝抓创新,持续激发产业发展最强动能。与企业一道,重点打造“三个一流”,推动科技创新这一“关键变量”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