兖州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他是迎接曹操入主兖州的功臣元勋,却被曹操 [复制链接]

1#
北京市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鲍)信乃与州吏万潜等至东郡迎太祖领兖州牧。遂进兵击黄巾于寿张东。信力战斗死。

初平三年(),青州黄巾入兖州,杀刺史刘岱。鲍信迎东郡太守曹操入兖州,自此踏出曹氏“天下布武”的第一步。

历来,官修史和民间观点,都把鲍信归入曹操派系,把曹操视作鲍信挚友。我仔细阅读三国志及裴注,发现了许多可疑之处。未必能够推翻现有的观念,但也不妨作为开拓思路,发散思维的一种方式。

我认为,鲍信之死事出可疑,而最大受益者是曹公。鲍信有可能是被曹公所害。

请不要惊讶,听我细细道来。

本文共字,阅读需10分钟

先说曹公和鲍信的旧交。

①济南国相和济北国相

中平六年(),董卓上洛,废嫡立庶,祸乱天下。

初平元年(),关东诸侯齐聚酸枣,讨伐董卓。鲍信以济北国相身份起兵。

鲍信是济北国相。而曹公曾为济南国相。济南国旧俗、崇尚祭祀城阳景王刘章(西汉初年宗室功臣);曹公入济南,禁断淫祀,政风一清。颇有西门豹治水的风采。

光和末,黄巾起。(曹公)迁为济南相,禁断淫祀,奸宄逃窜,郡界肃然。--《魏书一》

济北国,处于济南国西南侧。

与常识相悖,济北在济南之“南”。

济北国属兖州,济南国属青州,二者相互接壤。鲍信与曹操的交情,大概就是从国相时期开始的。

②曹公与东郡

中平三年()或四年(),曹公曾被征召为东郡太守。

魏书武帝纪,此处时间线记载不明。仅能推断征曹公为东郡守,是在其做济南国相(或)之后、迁典军校尉()之前。

此时发生了一个很吊诡的事情,就是曹公拒不赴任,称病归家。回了豫州沛国谯县老家做地主,春夏读书,秋冬弋猎。

久之,(曹公)徵还为东郡太守;不就,称疾归乡里。--《魏书一》

东郡属兖州。而兖州刺史恰恰是刘岱。

徵还为东郡太守;不就,称疾归乡里

虽然没有明确证据证明曹、刘二人交恶,但幕后真相似乎并不简单。

③刘岱的政治立场

济北国属兖州,而兖州刺史刘岱,按现存记载,应与曹公不睦。刘岱曾指使手下杀害曹公故人乔玄的侄子。

乔瑁,故太尉乔玄族子。乔玄与曹操是忘年至交,曾多次夸耀曹操前途无量,并以家事相托。曹操亦对乔玄尊敬感激,曾在建安七年()派人以太牢(牛羊豕各一)礼节祭拜乔玄。

注:豕,即成年猪。幼猪称豚,大猪称彘。

(建安)七年春正月,公军谯,遣使以太牢祀桥玄。--《魏书一》

太牢之礼是祭祀国君专用,祭祀诸侯仅用少牢(羊豕各一)。可见,乔玄在曹操心目中的地位之崇高。

刘岱杀乔瑁,必然与曹操不睦。

刘岱不仅与曹操不睦,与曹操的盟友袁绍亦不睦。

初平年间(-),群雄割据,袁绍与公孙瓒混战不休。袁绍将妻儿老小寄存于兖州,换句话说,袁绍的妻小性命,握在刘岱手中。

而刘岱竟然想把袁绍的家人,送给公孙瓒做投名状。在幕僚劝说下才作罢。

初平中,(刘)岱与袁绍、公孙瓒和亲。绍令妻子居岱所,瓒亦遣从事范方将骑助岱。后绍与瓒有隙。瓒击破绍军,乃遣使语岱,令遣绍妻子,使与绍绝。岱议连日不决。--《魏书十四》

刘岱两头押宝、两头下注;还想两头揩油,两头出卖。如此下流行径,怎可能与袁绍有交情?只怕是恩断义绝,势同水火。

初平二年(),刺史指使王肱杀东郡守。霸占东郡后,王肱复为黑山贼所杀。

袁绍闻讯,遣曹操进攻东郡,破城。袁绍遂表曹操为东郡太守,郡治在东武阳。

刘岱与桥瑁相恶,岱杀瑁,以王肱领东郡太守。--《武帝纪》

黑山贼十馀万众略魏郡、东郡,王肱不能御。太祖引兵入东郡,破之。袁绍因表太祖为东郡太守,治东武阳。--《魏书一》

看东郡始末归属:乔瑁→王肱(刘岱)→黑山贼→曹操(袁绍)可知,刺史刘岱与袁绍、曹操,当为仇敌关系。

④兖州之谋

曹操与刘岱即为仇敌,断无相助之理。

初平三年()青州黄巾入兖州,曹操所治之东武阳(东郡)亦在兖州境内,却袖手旁观,坐视刘岱被杀。

关于兖州之乱,我之前单开过一篇文章详细叙述。因为排版问题,可能不太方便读者阅读。我在此处再简述一下兖州的情况,希望能帮读者朋友清晰、迅速地了解史实。

原文链接如下,感兴趣的读者可自行阅读,不过直接看本文也不影响理解:

汉末刺史与州牧权力几何——曹操入兖州始末考

兖州下辖8个郡(国):

陈留、东郡、东平(国)、任城(国)、泰山、济北(国)、山阳、济阴。

初平三年()青州黄巾入兖州,杀任城国相,又杀刺史于东平国。

其余郡国各有郡守,各有依靠。

东郡归属袁绍系曹操和臧洪。

山阳国归属袁绍系袁遗(袁绍从兄)。

陈留国归属张邈,邈与曹操友善、与袁绍不睦,后叛迎吕布。

泰山郡归属王匡。

济北国归属鲍信。

济阴郡归属吴资,吴资的靠山大约是徐州刺史陶谦。

兖州郡国位置概览

刘岱既死。兖州无主。鲍信身为济北国相,邀请曹操入主。结合上文所述阵营关系(刘岱与曹操敌对),这属于引狼入室,逻辑不通。

而劝说鲍信迎接曹操入兖州者,恰恰是。那个先从曹公、后随吕布的政治投机者,凭一双三寸不烂舌,搅动神州倒悬、天下大乱的野心家。

岱既死,陈宫谓太祖曰:“州今无主,明府寻往牧之。”宫说别驾、治中曰:“曹东郡,命世之才也,若迎以牧州,必宁生民。”鲍信等亦谓之然。--《世语》

不同于演义小说中“义释曹公”的英雄县令,陈宫是曹公旧臣,却屡次煽动叛乱,乱搅中原烽烟。以《冰与火之歌》作类比,陈宫的气质、行为,很接近“小指头”贝里席爵士。

注:有机会我想写写陈宫,此人很值得一写。

以陈宫之歹毒心术,“兖州之谋”未必出于好心(不久陈宫又在兖州煽动叛乱迎接吕布)。而鲍信身为兖州刺史(刘岱)治下副官,在主君死后、竟迎仇敌入主,情理也颇为不通。

⑤死无全尸

曹公入兖州,驱使鲍信与青州黄巾恶斗。此时吊诡的一幕发生:鲍信消失了。

对,鲍信消失了。既无音信,也无尸首。完全人间蒸发了。

曹公痛哭流涕,对外宣称鲍信已经“壮烈牺牲”。为了断绝兖州官吏的念想,还给鲍信发丧办葬礼。找不到鲍信尸首,曹公便给鲍信用木头雕刻了一尊人像,作为尸身下葬。

遂进兵击黄巾于寿张东。(鲍)信力战斗死,仅而破之。

(曹公)购求信丧(即尸首)不得,众乃刻木如信形状,祭而哭焉。--《魏书一》

这是很奇怪的。

鲍信作为州刺史麾下的副官、迎接曹公入主的兖州二把手,身份、地位、服装、甲胄必定均为上品。岂有战死沙场,而认不出来的道理?鲍信以国相之尊,位同郡守,二千石的高官,他所认识的人和认识他的人也必然不少。又岂有找不到尸体的道理?

唯一的解释,就是鲍信死于非命,而且尸体被秘密处理了。大概率是被杀后秘密掩埋了。只有这样,才会出现济北国相在战斗之后凭空消失的结果。

⑥寿张县到济北国

如果看曹公的进兵路线,就更加有趣了。

曹公恶斗青州黄巾,主战场在寿张县以东。曹公并未一鼓作气击溃敌军,也未断其粮道逼降敌军,而是在鲍信死后,把青州黄巾向济北方向驱赶。

没错,济北方向,就是鲍信的治所。

(曹公)遂进兵击黄巾于寿张东。(鲍)信力战斗死。(复)追黄巾至济北。乞降。冬,受降卒三十馀万,收其精锐者,号为青州兵。--《魏书一》

曹公将青州黄巾的溃军,驱赶至济北国,之后彻底击溃,收降黄巾余众三十余万,选其精锐编练“青州兵”。这也是曹公天下布武的第一桶金。

为什么曹公要将青州黄巾驱赶至济北、才施以痛击呢?因为济北国相鲍信已死,曹公是要假道伐虢、顺路接收失去主君的济北国。

曹公进兵路线

兖州刺史刘岱的东平国;济北国相鲍信的济北国;任城国相郑遂的任城国。兖州三国,初平三年()皆被曹公接收。

刘岱、郑遂、鲍信,三人按史书所载,皆死于青州黄巾之手。刘岱与郑遂死因基本无疑问,而鲍信之死,就着实耐人寻味了。

⑦十鼠同穴

鲍信死后,其子被曹公收养。

鲍勋成年后,为太子中庶子(曹丕幕僚)。曹丕登基后为御史中丞(御史台副官)。

曹丕对鲍勋屡施打压,而鲍勋与曹丕亦不睦。

曹丕做魏王世子时,鲍勋就多次向曹操打小报告,公开损害太子颜面,挑唆父子关系,使曹丕羞愧震怒,怀恨在心。

注:关于鲍勋与曹丕恩怨始末,我之前单开过一篇文章有涉及,感兴趣的读者可自行阅读,传送门如下:

曹丕眼线无处不在,魏武身边被文帝渗透始末

黄初七年,曹丕病重。文帝死前二十天,以小罪下狱诛死鲍勋。

罪名有多小呢?陈留太守探望鲍勋,因营垒未成,于是没走大路而是走了小路,鲍勋替孙邕掩饰,隐瞒未报。

就这么点儿小事儿。

曹丕拖着将死之病体,命廷尉去给鲍勋定罪。

廷尉初审判决:鲍勋有罪,判有期徒刑五年。

按说此等小事儿,有期徒刑五年简直是小题大做。没想到曹丕竟然嫌“判得太轻”,坚持要鲍勋死刑。

廷尉三官,觉得廷尉(高柔)一审量刑过重。

廷尉二审判决:死刑太重,再罚鲍勋两斤金子就可以了。

曹丕闻讯,雷霆大怒,把廷尉监、廷尉正、廷尉平(即“廷尉三官”)也一并下狱,和鲍勋关在一个小笼子里,加以虐待凌辱。

曹丕恶狠狠地骂道:“鲍勋必死!让你们十只老鼠、窝在一个洞穴里!”

廷尉法议:“正刑五岁。”三官駮:“依律罚金二斤。”

(文)帝大怒曰:“勋无活分,而汝等敢纵之!收三官已下付刺奸,当令十鼠同穴。”--《魏书十二》

廷尉高柔,年高德劭,威信素著,反对文帝滥杀。文帝竟派人编瞎话儿支开高柔,派狗腿子去黑牢将鲍勋乱棍杖死,这才罢休。

(文)帝怒甚,遂召柔诣台;遣使者承指至廷尉考竟(鲍)勋,勋死,乃遣(高)柔还寺。--《魏书二十四》

注:拷竟,即“活活打死”。酷吏满宠列传中经常出现类似词汇。

为了杀鲍勋,皇上连基本的体面都不要了。

曹丕当时已经病入膏肓,离死不足二十天(后二旬,文帝亦崩)。为什么一定要在死前杀掉鲍勋?真的仅仅是因为曹丕小心眼吗?

如果把目光注意鲍勋之父、鲍信之死的诸多疑点,或许可以解答鲍勋之死的根本原因。

曹氏父子,大概心中有鬼。

以上即全文构思思路及相关例证。

本文仅为依靠现存史料做碎片信息串联和逻辑推测,并无确定结论。但作为发散思维、拓展思路、从不同视角看问题的手段,也并非全无正面意义。

这也是胖咪(宝青坊狐娘)一贯的构思思路。即:从现存史料的吉光片羽,窥豹一斑以探全貌。虽未必能探索出历史真相,换一种视角看问题,也未尝不是一种收获。

感谢读者朋友阅读。

我是宝青坊狐娘(胖咪)。漫谈历史趣闻,专注三国史。从史海沉钩中的蛛丝马迹、吉光片羽,来剖析展开背后隐藏的深意。感兴趣的读者朋友可以加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