兖州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这两个地级市相邻且读音相近,古人不得已在 [复制链接]

1#
北京皮肤病正规医院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_9278663.html

中国有两个地级市,语言、习俗相近,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一个北国锁钥、南国门户、五省通衢,是著名的帝王之乡;一个舟车会聚、跨汴阻淮、九州通衢,是著名的孝贤故里。

这两个城市就是位于*淮地区的徐州和宿州。

有人说,徐州的“徐”念[xú],而宿州的“宿”念[sù],怎么难以区分了?其实,是因为普通话的普及,“宿”所为地名才念[sù],作为地名的“宿”原本是念[xǔ]的,正因为如此,才有了南北徐州之分。

也有人说宿州根本就不是南徐州,南徐州是镇江!这话说对了一半。

历史上南北徐州不止一个,事实上,东南西北徐州都有,夏商周时期的徐州是指的地域概念,徐州为华夏九州之一,就相当于今日的华东、华北等地域划分,到了西汉,徐州才真正成为行*概念,汉朝的徐州,相当于今日的省,最早的徐州刺史部驻所在山东薛城,王莽新朝,徐州刺史部驻所在下邳城,东汉初,下邳城移治山东郯城,东汉末年,仍治下邳,所以曾做为邳州治所的下邳古城也被称为“东徐州”,吕布殒命下邳城后,曹操迁徐州刺史部驻所于彭城,彭城自始改名徐州。

而历史上为什么会有南北徐州呢?原来华夏沦陷之时,汉人王朝侨置沦陷的州郡,在淮南、江南之地乔置郡州县,而北朝胡人相互攻伐,也数度移治州郡,所以才有了南北徐州之分。

东晋,北方沦为异族之地,晋安帝始分淮北为北徐,淮南犹为徐州。南北朝,南朝宋文帝更以江北为南兖州,江南为南徐州,为侨州,治京口(今江苏镇江),隋开皇九年废南徐州,而五胡十六国的后秦改梁郡为徐州(治今商丘市),还有东晋十六国后燕(鲜卑)置徐州,治今山东省章丘市,东晋十六国南燕(鲜卑)置徐州,治今山东省日照市莒县等。

而北徐州就多了,北魏永安二年,在今临沂市兰山区兰山街道办事处古城村置北徐州,另有南齐置北徐州,治所在燕县(今安徽凤阳县境内),还有就是今日的徐州市。

说了这么多,历史记载的宿州并不是“南徐州”啊,是的,宿州本来就是不是南徐州,这只是当代人的误解,宿州在古代被称为“南宿[xǔ]州”。

明朝时期,民间流传,元朝蒙古统治者曾听说淮河中游流域有着天子之气的流言,而淮河中游在宋元时期,为宿州、濠州二州管辖之地,于是蒙古人在宿濠之地大肆屠杀,所以当地至今流传着“三洗凤阳、七洗濠梁、九洗南宿州”的说法。这里的“南宿州”就读作“[xǔ]”。

当然,这只是古老相传,作不得准,不过“南宿州”的记载,在《元史》就已经有了。

《元史·志·卷五十一》:“南京路,除邳州、南宿州外,依中书省分间定应签*人户,验丁数,签*二千五百八十名,管领出征”;《元史·列传·卷十》:“岁戊戌,又同阿术鲁拔都儿充达鲁花赤,破南宿州。岁辛丑,使宋议和”;《元史·列传·卷十八》:“父忽都,武勇过人,由宿卫为南宿州镇将,分守蕲县”等;明朝《警世通言》中也有南宿州的记载:一日早晨,行至陈留地方……次日只得起身。又行了五百余里,到南宿州地方。”

所以,历史上,徐州和宿州被当地人称作“北徐州、南宿州”,清朝末年,津浦铁路开通,当时的宿州火车站就取名为“南宿州”,清朝灭亡后,作为隋唐大运河上的州城宿州才改称宿县,所以现在本地人更多的是称之为“虚线”。

那么宿州和徐州这么近,读音又很难分辨,为什么古人却偏要以“宿”为名呢?

原来,宿在古代,特别是上古时代,是非常尊贵的姓氏,宿国,本为伏羲设立的诸侯国,伏羲正姓氏,给自己取风姓,后设立宿、任等诸侯国,负责在泰山祭祀,宿国传至周朝,周武王为了安稳天下,也表示对伏羲的景仰,仍封宿国在山东东平,但是宿国内部一部分人不服周朝,逃至淮夷之地,也就是现在的宿州一带,选择对抗周王朝,并时常受到周天子的讨伐,东周时期,周天子势微,各个诸侯国相互攻伐,宋国认为宿国依附宋国却和鲁国亲近,于是,强行把山东东平的宿国迁到宋国内部,也就是今日的宿州、宿迁一带,宿国于春秋时期灭亡。

隋朝时,应是天教开汴水,一千余里地无山。古镇埇桥随着隋唐大运河的开通日益繁华,成为京城和江南的漕运、陆运枢纽站,但也因如此,汴水咽喉至关重要,唐王朝出于镇汴的需要,在此设置州府,唐元和四年,唐朝于虹县(今泗县)设置宿州,南以淮河为界,后搬至埇桥,扼汴控淮,当时在设置宿州之前,有仁州在淮北一带,是宿州的前身,但为什么没有恢复仁州之名呢,也没有依山傍水为姓呢,就是因为宿州之地为古宿国所在地,这么尊贵之姓,为什么还要依山傍水为姓呢?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