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pf/a_4429411.html文/小丽
段祺瑞(-),字芝泉,安徽合肥人,北洋*府时期皖系*阀首领,先后任陆*总长、国务院总理、临时执*等职。*人出身的段祺瑞,工作作风强硬,推行武力统一*策,但是在直皖战争中战败下野,复出后又在各派的倾轧中黯然退出*治舞台,辉煌一时的皖系*事力量也随之消散在历史长河中。
一
北洋大家庭时期
袁世凯编练新建陆*(后改为武卫右*)时,段祺瑞和王士珍、冯国璋、曹锟、张怀芝等人是亲密无间的同事,这一时期没有门户之说,更无皖系、直系之分,不过是部队中的直隶人、安徽人多一些而已。
段祺瑞是袁世凯最得力的助手,他在*队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各个岗位上任过职,比如,参谋处总办、练兵处*令司正使、北洋武备速成学堂监督、*官学堂总办等,年、年,先后任河间秋操、彰德秋操(*事演习)北方*队的总指挥,在国内外声望很高,很多高级将领是他的下属和学生。
袁世凯编练北洋新*六镇,段祺瑞曾先后任第三镇、第四镇、第六镇统制官和江北提督,唯一的不足是任职时间不长,与部队官兵的上下级关系不够稳定,这也是袁世凯和清*府的策略,不让高级将领长期在一个岗位任职,避免出现尾大不掉的情况。段祺瑞虽然没有直接任其他部队的指挥官,但是北洋新*六镇的高级将领大多与他有密切关系,比如,第五师师长靳云鹏是他的学生,第一师师长何宗莲、蔡成勋,第二师师长王占元,第三师师长曹锟,都是他的亲密同事。
武昌起义后,袁世凯出山,任命段祺瑞为第二*总统官,后因冯国璋领悟领导意图不深刻,兼任第一*总统官,全权指挥前线的北洋*,不久后,段祺瑞因功署理湖广总督。
民国成立后,段祺瑞任陆*总长,在此时期网罗了一批追随者,袁世凯在世时中央*府强有力,段祺瑞理论上可以调遣全国*队,实际上,除了北洋*,他能控制的*队非常有限,革命*控制的江苏、江西、安徽、广东,西南*阀控制的四川、云南、贵州、广西,阎锡山控制的山西等地的*队,都不在他的管辖之下。
年12月,副总统黎元洪进京后,袁世凯任命段祺瑞代理湖北都督,年2月离任,湖北置于北洋*府控制之下。年2月至4月,段祺瑞任河南都督,指挥湖北、河南、安徽等地的北洋*围剿白朗匪*。但是,段祺瑞在两省的任职只有两个多月,属于临时过渡,没有足够时间培植私人武装力量。
袁世凯称帝期间,因段祺瑞不配合,被免去一切职务,护国战争期间,也称病拒绝出山。当北洋集团创始人袁世凯死后,继承权问题随之而来,王士珍转为士绅阶层代表,无意问鼎巅峰,冯国璋以副总统兼任江苏督*。段祺瑞任国务院总理,事实上掌控着中央*府,他肩负起领导北洋的重任,也付出了很多努力,在北洋*府控制区域的督*、护*使、镇守使、师旅长,大都能听他招呼,前提是不能触动他们的利益。
段祺瑞虽然贵为总理,但是全靠资望领导团队,按照唐德刚的说法,他是典型的“四无人员”。一无直辖的*队,二无盘踞的地盘,三无固定的经济收入,四无固定的外国势力可以依赖。皖系所谓的*事力量,只停留在纸面上,靠段祺瑞的脸面维持。
年,府院之争期间,段祺瑞被免职,之前一直很活跃的督*团起而相应,安徽省长倪嗣冲率先宣布独立,山东督*张怀芝、河南督*赵倜、奉天督*张作霖、浙江督*卢永祥、福建督*李厚基和长岳镇守使吴光新相继脱离中央,甚至准备带兵进京。这些拥兵自重的地方诸侯,大多和段祺瑞关系密切。无奈之下,黎元洪请出张勋进京调停。
吴光新
二
从张勋复辟到两次湖南战役
张勋复辟期间,京畿地区的*队指挥官大多表面上附和张勋,实则持骑墙观望态度。
段祺瑞在马厂誓师,组织讨逆*讨伐张勋,率先争取到的*队有三支,李长泰的第八师,曹锟的第三师,冯玉祥的第十六混成旅。当讨逆*进攻顺利时,京畿地区的部队纷纷倒向讨逆*,计有第一师(蔡成勋)、第十一师(张永成)、第十二师(陈光远)、第十三师(李进才)、第二十师(范国璋)、近畿第一混成旅(张锡元)、第二混成旅(吴长植),远在山西的阎锡山也派了大将商震、孔繁霨出兵助战。
这些部队都不属于皖系,师旅长籍贯大多是直隶人,让他们出兵助战,都免不了幕后的讨价还价。段祺瑞有感于没有自己的武装力量,以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为名,利用日本借款和*事援助,编练参战*(战后改为西北边防*)三个师、四个旅,总司令徐树铮,第一师驻北京北苑,师长曲同丰,第二师驻济南,师长马良,第三师驻北京南苑,师长陈文运,第一混成旅驻兖州,旅长宋邦翰,第二混成旅驻天津,旅长宋子扬,第三混成旅在外蒙古执行任务,旅长褚其祥,第四混成旅驻洛阳,旅长张鼎勋。
皖系控制的部队还有两支,一支归段祺瑞的妻弟吴光新指挥,他任长江上游总司令时,统率第八师(王汝贤)、第二十师(范国璋)、第二混成旅(刘海门)、第十三混成旅(李炳之),年4月至年8月,他曾当了一年多第二十师师长,后被袁世凯免职,范国璋任师长后,他说话就不怎么管用了。吴光新为了加强皖系*事力量,新编了四个混成旅,但是训练、装备很差。另一支是张敬尧的第七师,在围剿白朗起义时表现可圈可点,段祺瑞误认为他很有能力,不惜得罪曹锟、吴佩孚,把他扶上湖南督*,结果坏了大事。
皖系控制或影响力大的地盘有北京、山东(张怀芝)、陕西(陈树藩)、安徽(倪嗣冲)、浙江(卢永祥)、上海(何丰林)、福建(李厚基),一定程度还包括甘肃(张广建)、河南(赵倜)等地。主要兵力有驻北京的第九师(魏宗瀚,第五混成旅扩编),驻山东的第五师(张树元)、第二十混成旅(吴长植,近畿第二混成旅改编)、第四十七混成旅(施从滨),驻浙江的第四师(陈乐山)、第十师(卢永祥),驻福建的第十混成旅(臧致平)、第二十四混成旅(王永泉)、第十四混成旅,驻陕西的第二混成旅(陈树藩)、第十五混成旅(贾德耀),驻安徽的安武*等部。
有些部队指挥官没有明确的*治立场,比如,驻甘肃的混成旅和巡防营(张广建),驻陕西的镇嵩*(刘镇华)等,只追随强者,至于掌控中央*府的是段祺瑞、冯国璋、曹锟,还是张作霖、冯玉祥,他们不管;驻河南的第八混成旅,旅长靳云鹗,初属皖系,直皖战争后投靠直系;驻北京的第十五师,师长刘询原是冯国璋的卫队长,冯国璋病逝后,刘询改投皖系,属于骑墙派;河南第一师(赵倜)、第二师(宝德全)原本倾向于势头正盛的皖系,当段祺瑞准备撤换赵倜,改由吴光新任河南督*时,赵倜瞬间翻脸,改为支持直系。
年8月,傅良佐任湖南督*时,最早进入湖南的北洋*就是第八师、第二十师,两个师长根本不把光杆上司放在眼里,后因打仗、死人,得不到任何利益,带头罢战,让段祺瑞的第一次征湘之战毁于一旦。
段祺瑞抽调的征湘部队中,曹锟的第三师和三个混成旅,李奎元的第十一师,冯玉祥第十六混成旅,山东暂编第一师(施从滨)和新编旅,安武*十五营(李传业),江苏第六混成旅(张宗昌),湖北第三混成旅(卢金山)等部,理论上说,他们服从段祺瑞的命令,但是,他们的目的并不单纯,都想在战争中扩张势力。
皖系为了敲打警告曹锟等人,扶植张作霖,给了奉*大笔*饷、大批*火,借以牵制骄兵悍将。徐树铮得以任奉*副司令,指挥奉*对南方作战,张作霖常说的一句话很有诱惑力和迷惑性,“我的兵不就是你的兵么”,但是当徐树铮把话当真的时候,张作霖食言比吃饭还随意,后因利益分配不均,双方不欢而散。
除此之外,还有些南方部队明确支持皖系,比如,驻湖南的第十七师(陈复初),驻四川的第二十一师(刘存厚),驻广东的龙济光、莫擎宇等部,他们都是段祺瑞的坚定追随者。
贾德耀
三
直皖战争后的衰退
直皖战争是皖系*事力量衰退的分水岭。年7月,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和曹锟、吴佩孚为首的直系,因内部矛盾在京津地区开战,皖*在短短几天内败北,几乎输光了老本。
直接参加京津地区作战的皖系*事力量,只有边防*第一师、第三师、第二混成旅,第九师和第十五师的一部分,驻济南的第二师攻入直隶时,战争已经进入打扫战场时间。
西北边防*除了远在库伦的第三混成旅,全部被遣散、整编。年2月,第三混成旅在外蒙古*队的围攻下溃败,褚其祥率残部退回东北。
吴光新被湖北督*王占元扣留,第十三混成旅、四个暂编旅和收编的第七师残部,均被遣散。
第七师师长张敬尧在湖南战败后逃遁,旅长吴新田晋升该师师长,投靠直系,随阎相文进入陕西驱逐陈树藩。
第八师师长王汝贤和其弟王汝勤,因不配合皖系,保住了职位,投靠直系。
第九师师长魏宗瀚被免职,先由陆*总长陆锦兼任师长,后改由直系将领董*国任师长。
第十一师、第十五师被撤编。
第十三师被王怀庆控制,并入直系阵营。
第二十师师长范国璋被免职后,由直系健将阎相文接管。原本左右摇摆的第十六混成旅旅长冯玉祥,追随曹锟后步步高升,部队扩编为第十一师,先后晋升陕西、河南督*。
原本和皖系利益之交、貌合神离的地方*事长官,在皖系战败后,纷纷和段祺瑞划清界限,保持中立,或改投直系、奉系,比如,甘肃督*张广建,河南督*赵倜,陕西的刘镇华等,都和直系眉来眼去,边防*的部分兵员和武器装备,被奉*收编。
皖系仅存的地盘只剩下浙江、上海、福建、山东。
山东督*张树元、田中玉、郑士琦,在曹锟、吴佩孚任直鲁豫巡阅使期间,不得不服软,同时也和段祺瑞等人保持着联系,他们的兵已不是皖系的兵,也没有为段祺瑞打过一次仗。
福建督*李厚基实力很弱,进取不足,退守也难,看到皖系大势已去,有投靠直系的想法,同时和福建第二师师长臧致平、第二十四混成旅旅长王永泉等人龌龊不断,后被驱逐。王永泉、臧致平、杨化昭等部被进入福建的投机分子孙传芳击败,残部退入浙江。
浙江督*卢永祥,拥有第四师(陈乐山)、第十师(自兼)、浙江第一师(潘国纲)、第二师(张载扬)、第六混成旅(何丰林),实力雄厚,是皖系战败后仅剩的台柱子。
徐树铮试图鼓动卢永祥在东南起兵,但是卢永祥有自己的思想,认为徐树铮的想法不切实际,为了保住地盘和利益,提倡联省自治。总体而言,卢永祥对段祺瑞保持着忠诚,积极联络孙中山、张作霖,结成三角同盟对抗直系。
曲同丰
四
两次直奉战争中的小伙伴
皖系的*事力量急剧衰退后,在*治上的作为越来越小,段祺瑞下野后说话没有分量,蛰伏在天津当寓公。
此时的皖系,属于兵微将不寡,很多高级将领继续在其他派系出力。比如,张敬尧先后投靠张作霖、吴佩孚、张宗昌,以前张宗昌给他提鞋都不配,张敬尧为了继续自己的*旅生涯,屈居直鲁联*第二**长;段祺瑞再次上台后,吴光新任奉*第六*副*长、第三**长,在张作霖麾下发挥余热,不久后在奉系的倾轧下辞职,调任陆*总长;曲同丰放下了边防*师长、保定陆**官学校校长的架子,改任直鲁联**事实习所所长兼将校实习学校校长。
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的间接原因是江浙战争(齐卢战争),卢永祥收编臧致平、杨化昭部,引起江苏督*齐燮元的不满,齐燮元想借机收复上海地盘,联络各省直系力量,对卢永祥发出最后通牒。卢永祥因为有三角同盟关系,不惜和直系开战。
卢永祥在江浙战争中战败下野,第四师归孙传芳,第十师归齐燮元,皖系的*事力量几乎损失殆尽。
段祺瑞在张作霖、冯玉祥的拥护下,出任临时执*,任命卢永祥为苏皖宣抚使,带领奉*南下,大败苏*后,第四师、第十师重归皖系阵营。卢永祥想恢复皖系昔日的荣光,无奈在奉系和国民*的夹缝中生存空间有限。不久后,在奉系的排挤下,卢永祥辞职。
山东督*郑士琦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骑墙观望,在直系战败后,狙击吴佩孚有功,想以此保住地盘,段祺瑞也极力维护他。但是,张宗昌的势力急剧扩充后,迫不及待地驱逐郑士琦,收编鲁*,将施从滨等将领收入麾下。
吴光新任陆*训练总监期间,皖系仍保留了三个旅,第一旅驻北京,旅长宋玉珍,第二旅驻南苑,旅长戴广胜,第三旅驻通州,旅长秦毅,共计一万余人,这支“小分队”,就是所谓的京卫*,只够担负段祺瑞“警卫员”职责,翻不起大的风浪了。第一旅(卫队旅)因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名噪一时,没打过什么仗,镇压学生出了名。随后,该旅被冯玉祥的部队缴械。
段祺瑞在吴光新的陪同下,仓促离开执*府,结束了*治生涯,*事力量也彻底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