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野史和小说里面,曹操都被描写成一个喜怒无常的人,原因是因为他杀过不少当时有名的人才,如孔融、马腾、杨修等。不过作为一个政治家,曹操行事一向都是以利益为前提进行的,否则不会轻易大开杀戒。
曹操一生做过的杀戮之事很多,但要说影响性的话,除了早期的徐州之战,那就只有在兖州杀边让这件事。这是导致曹操继败在徐荣之后,第二个军事低谷的导火线,如不是后来荀彧、郭嘉等人后来筹划得当,说不定曹操人生差点就此完结。
之所以说边让的死是曹操的第二个人生低点,那是因为兖州当时是曹操最重要的根据地,而边让的死,导致他的好友陈宫因此叛变,迎吕布进入兖州,导致曹操差点落得一个家破人亡的下场。至于曹操为什么会对边让下死手,史书说是因为边让辱骂了曹操,导致曹操暴怒之下做出的决定,但如果细思之下就会发现,这可能是曹操寒士之政,与陈宫等人世家大族之间的利益冲突而引发的战争。
边让在当时并非是单纯的名士所想的这么简单,他的还是兖州当地的豪族子弟,严格来说是与袁绍、蔡瑁这一类的世家子弟差不多。当时大部分有地位的人,都像边让那样,兼并豪强和名士两个身份,再加上边让在兖州的名望不小,许多文人名士,如孔融、陈宫他们都与他有不错关系,这样一来边让对曹操说的话,就变得很影响力。
作为一个即将入住兖州的人,曹操怎么可能允许一个随时可以破坏他统治的人,不管边让是否看得起他,至少这样的人放在哪个统治者身边,对方都会接受的。再加上陈宫等人之所以会愿意接受曹操入住兖州,主要还是因为当时青州黄巾军攻势猛烈,必须找一个极具军事才能和实力的人出来帮助他们维持兖州的统治,于是在袁绍的推荐下,曹操就成为了取代刘岱最合适的人选。
但随着曹操之后膨胀式发展,陈宫等人很快就发现这种想法很不切实际。陈宫当时的想法,估计是想将曹操变成像刘表那样,成为地方世家的代言人。只可惜的是曹操可不是刘表,本身就对世家没什么好感的他,自然不会希望被当作木偶被人拿捏,于是在打败青州黄巾军后,并没有将其消灭,而是将他们的降兵纳为己有,使得原本只有几万人的曹操,瞬间变成一个拥兵十万的大军阀。
有了祖国强大的独立军队,曹操自然不需要再对兖州世家低头,之后便开始自己的屯田政策,而这些要屯的土地,就是从世家手上抢过来的,于是曹操与兖州世家们的利益就走向了对立面,这才导致了边让、张邈等人对曹操大加指责。严格来说曹操杀边让,和杀孔融是一回事,都是为了维护统治,可惜曹操却低估陈宫等人的手段,导致吕布有机会进入兖州作乱,如果曹操当时对陈宫防范得更好的话,说不定这些事情根本不会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