兖州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东汉乱世之下,忠君济世思维的坚守者荀 [复制链接]

1#

在《论语·先进篇》里面,孔子讨论两种臣子:具臣和大臣。具臣指的是称职的臣子,坚定不移地执行并完成上司的命令。代表人物是冉有,因其作为季氏家臣,帮助季氏聚敛财富,受到孔子的严厉批评以及号召弟子们“群起而攻之”。大臣则不然,是有一套自己理想的。其标准是“以道事君,不可则止”,是说大臣要以正道来侍奉君主,如果行不通,就应该辞职不干。曹操手下的重要谋士荀彧,便是这么一位。

荀彧是东汉颍川郡人,其祖父荀淑曾为郎陵侯相,曾经上书讽刺权欲熏天的大将军,而在政治上受到长期打压,但也加重了声誉和威望,当时士大夫的领袖李固、李膺都拜其为师。在荀淑的影响下,荀彧父辈俱有才名,人称“荀氏八龙”,尤以荀彧六叔荀爽最负盛名,其自幼聪敏好学,刻苦勤奋,最后官至司空。也即是说荀氏一门在颍川郡士人群体中,有很高的威望,是当地的名门望族,有很大的号召力。

荀彧

到了荀彧,年纪轻轻就显示出不俗的才干,当时名士何颙称其有“王佐之才”,指的是其具备非凡的治国才能。而东汉末年,政治腐败,阶级矛盾激化,造成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社会动荡不安。荀彧既没有军队,也不是权臣,空有一身抱负,难以施展才华。

为此,荀彧率领宗族投奔冀州的袁绍,希望一展才华的同时,匡扶汉室。但在一段时间后,其认清袁绍是徒有虚名,不能成就大事后,转而投奔实力相对弱小的曹操。因为荀彧从曹操身上,看到了重振大汉朝纲、救黎民于水火的希望。曹操初次与荀彧交谈,便惊叹其才华,称荀彧为“吾之子房”。一时间,两人惺惺相惜。由此,荀彧在曹操阵营,居中持重,处理军国事务,常达十数年:

谏言曹操深根固本,建立根据地:公元年,徐州牧陶谦故去,曹操打算东征,夺取徐州。荀彧力劝曹操学汉高祖“保关中”和光武帝的“据河内”,将兖州建立成自己的根据地,以此作为“深根固本”,达到“以制天下”。

次年,站稳脚跟的曹操东征徐州,留守的荀彧挫败了陈宫等人发动的政变,保证了曹操军事基地兖州的安全;

力主“奉天子以令不臣”战略:公元年,汉献帝辗转多地,逃回首都洛阳。在文成武将普遍反对下,荀彧显示出极富远见的战略眼光,认为当时心怀汉室是民心所向,若果这是迎回汉献帝,无疑是顺应民心,必将使得天下才俊纷纷归附。即使不服的军阀,在曹操掌握了先手的情况下,也难有作为。

官渡之战的决策者:公元年,曹操见军粮将尽,准备退守许都。关键时刻,荀彧激发了曹操的斗志,让其明白了“此用奇之时,不可失也”。曹操找准机会,以奇兵袭乌巢,致使袁绍大败,史称“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官渡之战

为曹操举荐人才:荀彧认定了曹操可以匡扶汉室,他就便全力以赴,尽忠尽责。诸如荀攸、郭嘉、钟繇、陈群、司马朗等颍川郡的人才,纷纷在荀彧的举荐下,加入曹操阵营。由此,荀彧为曹操配备了完整的文官班子,这帮人既团结又忠诚,成为了曹操的坚强后盾。

然而,荀彧认为助曹就是助汉,后来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所谓“周公恐惧流言日”,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像周公那样尽心辅佐,而不生觊觎之心并付诸实施,曹操是另外一个王莽。开始讨伐董卓之时,曹操也是经营出匡扶汉室那样的“谦恭”模样,一旦随着自己逐渐平定局势,政治野心也就慢慢显露出来。

《三国志·荀彧传》载:“(建安)十七年,董昭等谓太祖宜晋爵国公,九锡备物,以彰殊勋,密以谘彧。彧以为太祖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太祖由是心不能平……

可见在长期的共事中,曹操是清楚荀彧的为人,是有自己原则、理想的,对其有所忌惮,以至于曹操称魏公之际,只好通过董昭探听荀彧的口风。结果遭到荀彧否决,认为曹操应以恢复汉室为其主要目标。由此,曹操对此非常不满,造成了两人之间的嫌隙。

至于荀彧的结局,《三国志》记载是“曹操称魏公”事件后,两人产生了嫌隙,荀彧因忧虑去世;而《后汉书》记载却是“曹操称魏公”事件后,荀彧被曹操赐死。

曹操

综上所述,荀彧是有理想的“大臣”,有一套政治理想且眼光独具。只不过,后来情况发生了变化,以周公形象示人的曹操,平定局势后成为了另外一个王莽,转而与寄托匡扶汉室的荀彧,发生了巨大的政治分歧。无疑此举对于荀彧是巨大的打击。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